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講】重現台灣登山史中的原住民

 這個講題不是很準確,因為主要是講原住民揹工的議題,的確在台灣的登山史上總是一些鳥居龍藏阿~不然就山岳四大天王阿~之類的,從來就不會注意到原住民在台灣登山界的付出,這些人在沒有山路的年代要登頂各座山頭,不靠原住民是非常困難的。



 好吧我承認我是衝著楊南郡先生去的(迷妹模式),就像當初去慈林一樣也是衝著林義雄先生去的,大人物此生不可不見一面啊!!但是很不幸的是前幾天收到訊息,楊南郡先生因病不克出席…於是他的妻子徐如林太太代替他來,她說楊南郡先生得了食道癌,雖然他本人認為活到84歲,人生沒甚麼好遺憾了,但醫生判斷他如果動手術還可以活個五、六年,還可以繼續壓榨他的人生經驗,所以還是動了手術,今天早上他精神很好在醫院走來走去的,但是醫生不讓他出門,所以還是無法參加這次座談,覺得他們夫妻感情真好,真羨慕!!祝楊先生早日康復!!
→延伸:與子偕行的徐如林

 一開始播放先馬躍比吼的紀錄片《揹起玉山最高峰》,但是我錯過了一點,所以就搜尋了一下相關的文章。紀錄片主要是談原住民揹工的不平等地位,並用幾位原住民揹工受到的不同的待遇作為對比,影片提到一位原住民揹工史進,在帶日本人爬山的途中出了意外,導致下半身(下半生)必須拄著拐杖過日子,而日本人對他感到非常抱歉,還親自去向史進的父親道歉,日本人因為這對父子的原諒而感動落淚,之後他和日本人成為一生的朋友。
對比史進的遭遇,原住民揹工伍勝美和全桂林的後半生令人感到辛酸,當時的原住民揹工幾乎都要揹到七、八十公斤,雖然是很好賺的工作,但是因為長期負重太過,身體很快就退化、出現問題,老年的他們似乎也被社會忘記、遺棄。
→延伸:東埔布農與登山(國家公園季刊2013年十二月號)

 有些事,從原住民角度看起來不一樣,影片中提到于右任銅像被破壞的事件,于右任過世前表示希望能看著對岸,於是在玉山主峰上出現了于右任的銅像,這個銅像在1995、1996年兩次遭到破壞,從此長眠於玉山山谷中。對我們來說,這太政治了,但對伍勝美和全桂林來說,情何以堪?當年他們辛辛苦苦把銅像揹上去,銅像本身就80公斤重,加上其他哩哩叩叩就有115公斤,還要揹水泥、砂石、水,他們花了多大的力氣才立起這座銅像,對他們來說這座銅像象徵的是他們揹工的驕傲,卻落得如此下場,伍勝美的兒子、孫子都不敢告訴他銅像被破壞的事情,但是他好像知道了,但是也不能怎麼樣,只剩下落寞的背影。
→延伸:玉山于右任像斷頭 元凶說始末(自由電子報)
→延伸:玉山山頂上曾經有什麼?(健行筆記)

<小知識>有關布農族登山協作員的故事,可以看以下影片:
(原視)布農族協作員 首位背工摩翁 2014-04-08
(他不讓我鑲嵌~)



原住民揹工的過去與現在

 因為離玉山很近的關係,東埔村的男性原住民幾乎人人是揹工,他們認為把服務登山客看得很重要,特別是安全的問題,隊伍絕對不能出事,如果出事就不用再回來了。與談人伍玉龍先生從國二就跟著上山,在高中時期身體功能健全、氣力正盛時成為一位真正的挑夫,一開始都是跟著前輩學習有關登山的知識,原住民登山是不需要看地圖的,他們只要知道路線是由西到東、或由北往南,看太陽的位置就可以辨認方向,另外,山勢、植被也是他們觀察路線的方式,伍玉龍先生到2000年才開始學看地圖。
 前輩也會訓練年輕人,有一次大家懶惰都不想去取水,老前輩就說「好!我自己下去取!」下切的時候也沒看他帶取水工具去,結果回來的時候他拿著雨鞋盛裝的水要大家喝,大家當然不喝,只好乖乖下去取水。以前的原住民揹工非常缺乏裝備,有的時候會看看日本人要回去之前能不能便宜賣給他們用,村里的第一雙登山鞋,是那時候在白洋金礦有人遇難,將遺體揹下山時當然全身重量是越輕越好,於是登山鞋被留在山上,後來被一位揹工揀去穿了,不過他是穿著登山鞋從東埔村到登山口,到登山口後換穿雨鞋,登山鞋就揹在身上走。
 伍玉龍也說到,現在的爬山跟以前不一樣,以前都習慣早點起來吃早餐,天一亮就出發,中午以後就紮營,一天一樣走八九個小時,但是不會有午後雷陣雨的問題,就不用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還要走路,在旅行社時代開始後,就沒有這樣的作息,特別是登山客和以前很不一樣,過去都很容易和登山者談論山的種種,無論是爬山經驗或是山林知識,但現在的登山客根本就不管這些。

<小知識>南一段的馬西巴秀山,山名取自布農族語,是「冷杉林」的意思。

 全蔣清先生提到他剛開始擔任揹工的經驗,有一次去南二段揹了70公斤,一天才拿2500元,他認為這樣的待遇很不人道,而且是很不穩定的工作,以前原住民因為公斤數實在太重了所以常常放客戶鴿子,但現在反而原住民容易被放鴿子,因為旅行社可以找到更便宜的揹工。全蔣清先生自己成立了布農卡里布灣登山社,讓原住民揹工有比較安全的就業環境,例如規定一個人最多只能揹30公斤,工資一天應該要有4000元,登山社的現況也並不是很好,能揹到40公斤的大概只有15個,而且有一半以上已經35歲,揹工人力相當不足,而年邁的揹工又時常因為身體病痛,讓晚年生活必須靠輪椅、拐杖度過。

<小知識>(?)MIT台灣誌中央山脈大縱走請到的就是全先生的登山社揹工,他透露,工資是一天3000元,我猜大概揹個4、50公斤吧,他說這也是利用這次機會拍攝「揹工大縱走」紀錄片。

 徐如林提到她和原住民登山的經驗,楊南郡先生習慣自己揹裝備,必須請揹工的時候也盡量不要讓揹工揹太多東西,原住民都喜歡跟他爬山,因為他們之間的互動並不會有高低階級之分,徐如林曾經看到有旅行社的領隊為了顯現其權威,故意在眾隊員面前罵原住民,似乎不把他們當人看,而她和楊南郡爬山時,是用平等的方式對待原住民揹工,裝備平分、路線有問題也會一起討論。她也提到原住民與山林的關係,登山的路徑基本上都是在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內,因此他們對山區是非常了解的,有一次要去探勘一個幾乎沒有人去過的地區,剛好知道有一位原住民年輕時候曾經去那邊打獵,於是跟著這位原住民一起上山,果然路就被他們找出來了,而且對照地圖、文獻,與這位原住民所敘述的幾乎沒有誤差。還有一次和伍萬生先生去八通關,他們愁找不到路時問了伍:「如果是你的阿公,你會走哪裡?」伍萬生指了一個令人半信半疑的方向,沒想到走了一段之後真的被他們找到路了,原住民對於山記憶和認識真的不同於我們,是生活的地方、更可以說是他們本身的一部份(不過他們應該會說他們是山的一部份吧?)





原住民揹工的現在和未來

 相較於台灣的貧乏,國外對於揹工都有完整的規範和保護,例如徐如林夫妻曾經到非洲攀登,兩個人一共六天的行程,依當地政府的規定必須雇用12個人,分擔下來每個人揹到的行李根本很少,夫妻倆乾脆都自己揹了,但是當地揹工(基本上也是原住民)一直覺得沒有揹東西還領錢很不好意思,於是他們決定跳舞給夫妻倆看,可惜畢竟是非洲原住民的表演和語言,他們其實看不太懂,大概跳了十分鐘後他們覺得「可以了!可以了」但是對方說還沒完,又繼續跳、一跳就跳了一個多小時,心意也是很足。其實要付給這些揹工的錢也並不多,但是對這裡的揹工都是提供就業機會、一個薪資與安全的保障,不像台灣的揹工時常要背負超出人類負荷的行李,而且能領到的錢還不成比例,在台灣,請揹工的人把揹工當作駝獸,一副「我只付這些錢,你們幾個人自己想辦法分」的態度。
 關於國外揹工制度,幾乎是每個國家都有,像是尼泊爾、馬來西亞等等,但每個國家的制度都不太一樣,關於這些制度的敘述講者都沒有講得很清楚,我也聽得很混亂,所以就待大家有興趣的話自己去查囉!吸引各地的人登頂的山,通常是「原住民」的傳統領域,有當地原住民擔任嚮導、協助背負行李,對去登山的人是一個好處,而登山的人支付合理的費用給嚮導也是提供經濟來源,這其中也需要一個好的規範。其實對這些協助登山的原住民來說,登山的經驗越多、身價就越高,國外政府也會給這些老前輩較好的地位(例如份量輕但是收入不差的工作),反觀台灣的老揹工呢?
 其實台灣也曾經試著給這些原住民嚮導們做教育訓練,例如職訓局、玉管處和登山協會合辦了「原住民生態導覽訓練」,不過這只是給政府單位一個業績罷了,原住民受訓過後仍然沒有工作出路。台灣的大山、深山,幾乎都是各個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對在都市難尋工作的原住民來說,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就業是最好的,在山裡生活、工作即生活,其實登山活動在台灣如此盛行,幾乎不會沒有工作做,還有可能因為原住民揹工人數不足無法負荷太多工作,在美國揹工的情況是,做三個月的工作就可以養家一年,在台灣的揹工,一年可能賺不少錢,但是有一半要拿去支付醫療費用,萬一受傷嚴重可能就失去收入來源了。
→延伸:國家公園登山學校成立緣起
→延伸:布農10勇士 獲南橫登山背工認證(環資報導)
→延伸:吳明旭事件—死了一個揹工之後(蘋果日報人間異語)
         —庫巴之火:從布農背工談起(立報)

 以上的敘述實在很混亂耶,但我覺得事情的確就是這麼複雜吧!不只是登山客對待原住民揹工的方式(錢和重量的問題)、對待原住民待態度(歧視問題),原住民本身在就業上也有很大的困難,政府又沒有給予原住民合理的工作環境與工作的保障,揹工自組工會雖然可以為大家爭取應有的權益,但是包括會費、保險等等問題,讓原住民自己也卻步。





問題一:徐如林如何看待登山客用錢換山上的享受?

 現在很多人喜歡在山上做山下常做的事,喜歡享受大餐、吃羊肉爐阿~喝紅酒的,雖然大家喜歡上山是值得鼓勵的事,我們也無法規範別人可以或不可以做甚麼,但是自己本身就先做好,楊老師上山都是從登山倫理開始講起,吃甚麼不重要,只要補充足夠的體力、不會死掉就好了,國外在「山上享受」這件事也有做分級,豪華級的甚至連穿衣鏡都一起帶上去,這相對也會付出更高的價錢,但重點是人們在付這些錢時是用甚麼樣的態度。
 我自己覺得在山上就做一些在山上才會做的事吧!偶爾也會想在山上吃大餐甚麼的,還有很重要的是垃圾很多啊!!!不要破壞環境啊!!!要把垃圾帶走啊!!!


問題二:揹工認為自己的價值是?

對原住民來說,無論農業或是揹工,都是他們熱愛的工作,擔任揹工的原住民都曾經是良好的獵人,他們將獵人的知識帶入登山活動中,增加了許多的安全性,例如找水、火的使用,而且有關登山的之是是學不完的,光是從登山裝備的挑選就可以講很多,曾經是獵人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是相當有價值的,值得驕傲(雖然值得驕傲,但現在的年輕原住民也不想做這一行了,帶他們去還會怕曬黑、嫌太重)。有些人在城市的工作做累了,就辭職回到山裡走一走,山就像充電器一樣,可以補充能量。其實登山活動盛行的台灣,在山裡有太多工作可以做,但原住民卻參不上一腳,只能做一些粗工。

之前剛好在電視上看到的片段,大約從27:09開始看就可以了~


收尾

 看這些故事的時候我想起曾經在霸南山屋遇到的小揹工,說小嗎?他其實跟我同年,很可惜那時候的我沒想過要去問他甚麼問題,但我想他大概也回答不出個甚麼東西吧!我只記得他說因為人手不足所以他只好來幫忙揹。就我了解現在揹工都有個「工頭」,就是揹工的總連絡人,如此的組織方式對他們是比較有保障的,但是也容易遇到其他揹工的削價競爭,這對雙方都不是很好。現在也有很多平地人在做揹工工作,待遇其實也沒有差很多,但至少比較被當作「人」吧!
 關於那個霸南山屋的小揹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的那句「像神經病一樣掛在斷崖上」,這支登山隊伍走的是I聖,明天就要去九九山莊了,這個小揹工,到底清不清楚這條路線呀?想到他的情況實在很讓人擔心。因為爬山、遇過原住民揹工、看過許多原住民議題的故事,所以感觸就更深刻吧,小小的我到底能為他們做甚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