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文】服貿協議對臺灣老人照顧的影響與危機/老趙

有的時候不得不佩服趙浩宏這個人,很會做事、很有想法也很會領導,有的時候看到他有關研究所的動態都會讓我覺得應該去讀研究所,或者我讀書好像真的太不認真了,但是我對於「老師的威權」的恐懼似乎還放不開,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我不認真念書所以心虛,哈哈。總之,對於趙浩宏這個人,我好像比較習慣嗆他。
服貿協議對臺灣老人照顧的影響與危機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生趙浩宏
2013年六月,難以忘記,正當我與幾位教授老師討論台灣老年長期照護許久以來的諸多問題與改進建議的那一日,忽然稍來了令人震驚的消息。中華民國政府竟然在所有人民渾然不知的情況下與中國簽署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並且其中還包含了長年以來學者與社會工作者們一直在防範商品化與營利化的社會服務業(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福利機構)。雖然執政黨政府在社會福利政策上一直以來都不太友善,但當下依然難以相信,我們的執政黨竟然在追求經濟利益與外交發展上,那麼輕易的就把人民最基本的福祉也打包奉上,將老人的健康與照顧需求兌現賣出,這樣的貿易協議明顯超過了經濟考量,但為什麼會有這麼異於其他服務產業的項目呢?我們在黑箱過程之中無從得知,也因此必須更審慎防範。
1秘密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2協議中包含社會服務業(這是不該被商品化和營利化的「福利」)
3老人的健康與照顧需求被政府賣出,此協議明顯超過了經濟考量
老人照顧的重要與政府應盡的責任(小標下得有點怪XD)
隨著人口的快速老化,老年人的照護早已成為許多學者近幾年來積極想解決的社會問題。尤其在2012年以後,人口學家已經依據生育率與死亡率推估出台灣將在往後幾年進入嬰兒潮老化後的快速老化時代,並在2016年,超過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將超過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並且在2051年,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將達36.97%,屆時每3位國民中,至少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人,而老年人口約為幼年人口的四倍,這將使得家庭負擔倍增,需要新的老年照護機制來面臨(「面對」吧?)人口挑戰。也因此老年照顧(到底是照護還是照顧?)系統的建立更是決定了全體國民的未來,影響的層面絕對凌駕於經濟、政治本身,而隨之而來的世代正義、稅收分配、退休制度等各種問題也會因為政府對於老年長照的政策方向而被受影響(這句也太長、太不順了一點),也將反映出政府對於人民基礎生活的態度。
而政策的價值取向在老人機構上若是採取開放市場的方式以後(這句也有點不順),將會具有承先啟後的效果,影響日後對於社會福利模式的發展,我們將難以預料在第一波之後的後續開放,是否會讓托育和教育單位也走上市場化的途徑,造成有錢人才有妥善(被)照顧機會的社會不平等問題,加劇已經非常嚴重的貧富不均情形。
小小心得:浪浪本人的論述語句邏輯有點不好XD
中資多元投資下的市場控制
然而,政府在這次的服貿協議上卻做出了最糟的政策起始,除了將老人的生活保障當成商品開放投資以外,服貿的通過也等同間接允諾社會福利服務是可以被投資客用來當生財工具的。儘管政府在這方面丟了一些看似給予中資限制的煙霧彈,但事實上的影響衝擊卻被政府利用四兩撥千金的方式轉移焦點(這兩句的意思不是一樣的嗎><),把福利服務的開放問題只著眼於單一機構的資金比例多少和機構代表人是中國人還台灣人,模糊了背後的真相。
無論是一般服務業還是福利服務業,在討論服貿中單一產業的開放時,並不應該忽略中國與台灣資金體質上的差異。尤其是中國資方在ECFA上的全面開放與多角化經營所連帶增加的影響力,除了會實現在機構入資本身以外,中資現在所開放投資或日後將開放的藥品及醫材、健康食品與老年餐飲,與各種跟民生有關的商品所造成的市場力量都將增強中資老人機構的競爭力(我有問題:為什麼?經濟學不好…)。此外,中國的投資一直以來具有多元經營且資金巨大而集中的特質,只要他們願意,低價競爭卻不失品質的機構聯盟的模式很快就會壟斷台灣的市場(意思是大家都希望使用中資的機構嗎?),而接下來的價格控制將讓政府不再能確保所有人民的需求都能被保障(意思是政府無法管制中資機構嗎?),市場壟斷以後的價格提升也會近在咫尺。所以反對服貿中的福利服務業是我們必須堅持的。
實實在在的援助中國發展協議
然而,台灣的老年福利服務市場一直以來都沒有明顯資金缺乏的情況,反而有許多民營機構出現無法滿床和勞動環境惡劣(致,真的很賤耶,還抓錯字)使缺乏人力的問題,那為什麼突然出現社會服務業項目於協議中?其實更大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希望發展國內的老人照顧事業,並以台灣現有的資源來援助中國的服務業成長,解決朝向社會福利發展下同樣面臨的高齡化問題。
而相關的發展傾向其實在中國的「十二五規畫」中便可以清楚看見。中國官方在20112015年間的第十二個五年計畫中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明示,「積極應對人口高齡化」和「加強殘疾人事業」為五年間的重要目標,並且明確將量化目標於文本中訂於「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而這個目標對於2040年以前老年人口將超過四億的中國政府來說實為一大難題,因此開放一直以來被中國視為同一個國內經濟區的海峽西岸與台灣,吸收台灣的經營人才,和模仿相關產業,勢必對於中國老人事業財閥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更能將中國資金遣送來台造成影響,實為一箭雙鵰。(這個觀點滿酷的XD)
當然,服貿確實能讓少數台灣經營者也能去中國賺錢,也有被陸商高薪聘用的可能。但台灣也將因為服貿而失去老年事業的本國資金和人才,換成中國的資金與潛藏的政經影響,而且將破壞台灣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有嗎?!是說學者吧?不是說政府吧?)福利服務非營利發展趨勢,造成老人生活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差異。而這樣的發展下,台灣本國到底得到些什麼利益?而這種(你的連接詞…)禍國殃民卻支持中國發展的政策,除了讓我們可以看出台灣政府對於國家發展規劃的用心完全無法和中國政府相比,更顯露出台灣的政權簡直像是中國的地方政府一般,協助祖國發展。
小小心得:如果不了解老趙的意識形態,會有點難看懂這段在講甚麼。然後既然是要講台灣政府莫名地在協助中國發展,我就不嫌棄你沒有說明台灣政府如何禍國殃民了,但是你上一段也沒有說清楚啊!?
以和平統一為目標的黑箱條約
不做回應的中國官方和無論如何都要順從中國的台灣總統,明顯在服貿的協議上無法讓人民順服。也許有些人的關注點在於服貿的壞處或者是只有少數既得利益者能獲益,但我必須指出中國方的資料讓大家了解,整個協議的背景並不只是在經濟層面,政治因素其實佔了絕大多數。而中國的動機其實就在影響服務貿易深遠的「十二五規畫」第五十八章的「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中,該章節明顯說明全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是和平統一的重要方式,並且將推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協商當作第十二個五年計畫下的統一手段。然而在中國都毫無避諱的以明文宣示他們的方法與目的的情況下,台灣的官員不但不反對也沒有告知人民當前所面臨的侵略手段,反而試圖閃躲可能的質疑和挑戰,以黑箱的方式在去年六月無預警簽同,實在令人民無法接受,更有理有質疑政府對於人民的忠誠。
雖然貿易協議在全球化的發展下是一個重要且無法避免的趨勢,而且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也有可能無法避免,但是無論站在經濟發展還是國家安全的角度看來,目前的協議都過於草率,將老年人的福利服務葬送於外交和經濟協議中也無法讓人接受。所以,人民應該為了你我的未來,針對福利服務項目列於服務貿易協議中的荒謬,表示堅決反對。
總心得:怎麼覺得標題應該是「服貿協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以開放老人照顧服務業為例」之類的= =?我好像沒有很清楚看到老人照顧服務會如何被影響阿…還是我的閱讀能力太差了??然後資料來源可以附一下。



【講】2014/02/18我的社會實踐之路/李根政

@出身:於金門,單打雙不打的年代。由於是軍事管制地區,猶如大型的軍營,因此相當渴望自由。

@總是要走過之後才知道失去了甚麼。(這段我已經忘記在講甚麼= =)

「文字」的力量:包含了「形」與「義」。
《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

@藝術與創作:年輕時不斷努力想要追求某種藝術價值,但現在藝術反而成了一種放鬆,而且做得比以前更好。同樣地,一步步了解社會後,似乎就能重新在認識社會。每一次的改革,無論結果好壞都更有動力。不能只是單方面地奉獻,想要影響別人也沒那麼容易,要不斷的挑戰自我、思考自己到底可以做多少。
這段應該是說,根政老師與社會運動之間,猶如他與藝術創作之間。

@政治運動與社會運動之間:可以看「紮根,讓社會力培養之新的政治力」(附錄)。

@造假的:學校教育、控制、學生表裡不一,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政府之於人民如學校之於學生。

@運動社群對社會價值有良好的想法、社會才會有希望,第三部門是重要的,而且應該是專業的、常態的,但是社運工作者到底在做甚麼?→花很大的力氣在教育社會、或讓社會認識NGO,透過街頭募款的過程與社會對話(如:綠色和平)。

@宣傳地球公民基金會:
1關心議題:工業汙染、能源與氣候變遷、山林水土
2實踐:教育及出版、遊說及提出政策


其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根政老師很期待有人願意參與社會運動的臉,很想實質做些甚麼啊!!但是實在不知道應該怎麼開始,從關心一個議題開始嗎?從寫些心得評論開始嗎?從參與志工活動開始嗎?…然後呢?打滾了這麼久,總該混出點甚麼吧?我想不出來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QQ

@附錄:
札根,讓社會力培養出新的政治力
李根政(台灣綠黨召集人)
台灣經過二次政黨輪替,讓我們看清楚國民黨早該走入歷史,民進黨同樣無視台灣的永續發展、公平正義,欠缺內部自省與改造的能力。歷任執政者推動的不公不義的政策,正持續破壞環境,拉大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的矛盾,同時危及公民社會所依賴之民主根基。顯然,是該從源頭挑戰政治權力的時候了。
然而,在民進黨之外,一部分的社運工作者,從來沒有停止過組織「進步的新政黨」的想像和嘗試,但至今為什麼還是難成氣候?台灣當前需要的新政治勢力是什麼?代表什麼樣的新價值?如何具有扎實的政治實力?
1998年,我開始參與環保運動,很快就傳來耳語「李根政是為了要選舉,才出來搞運動!」。這句話透露出的意識是:從事社會運動的人不該有政治企圖。
參政,不是所有公民的權利嗎?
社運工作者往往是最具理想性,深入草根的人士,為什麼不該參政?
或許是:台灣從戒嚴時期的社會運動,集結成黨外勢力,進而成立民進黨的過程中,一些對參政有企圖的人士,利用社運舞台取得參政的門票,但欠缺堅定的核心價值,取得權力後馬上背道而馳,因而讓社會對於有政治企圖心社運工作者中,懷著強烈的不信任;或者政治的黑暗已深植人心,集體社會已產生一種絕望的無力感,認為清白的人最好不要去染黑。
十幾年來,我身處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努力的從事環保運動,不敢輕言參與政治活動。在此同時,我們也眼睜睜的看著國、民兩黨腐化而無能為力,公民運動不約而同的畫出一條參政紅線,等同於默許參政變成家族世襲、二大黨內派系利益分配的專利。
我們似乎放棄了台灣要有「好政黨」和「好政治人物」的想望,只能從「監督」、「參與」的角度影響政治決策,或者期望腐化的政黨能夠起死回生。現實上,相較於台灣盤根錯根的地方政治勢力,公民社會的支持者可能還是「空氣票」,也讓我們不敢想像,這些社會力能否轉換為政治的實力。
然而,數十年來,台灣的社會運動正在實踐一條出路。從鄉村到城市,從山林、平原和海之濱,許許多多的個人、社區、社團、社群,在草根、街頭、社區進行各種社會改造,抵抗不公平、不公義,捍衛當代利益及跨世代的正義,在行動的過程,正不斷體現、呼求落實到每項公共決策的深化民主,讓「愛台灣」不僅是政客口中空洞的口號,而是前撲後繼保衛鄉土的真實行動。筆者認為,這些運動不僅在創造台灣的新價值,更將影響產業經濟政策,也正在匯流根植於土地認同,堅定的國家意識。
百年來奠基於「人民當家作主」,反抗被殖民、壓迫而產生的台灣意識,如果能和這波土地認同運動,加上人權、自由民主、社會公平的普世價值結合,就有可能建立起一個進步國家的骨架和血肉,成為有根的文化活體。我認為,這是新政治要引導的新價值,更該帶領國家走向新的未來。
因而,新的政治運動必需將數十年來累積的進步社會力,厚植為新政治勢力的土壤與養份。不該只是整合厭惡二大黨的政治勢力,或是頭人加媒體露出的空包彈,更不能只有曇花一現式的選舉操作。
首先,要集結持續進行民主深化,開創社會新價值的各界人士,透過紮實深入的社會對話,在價值理念、政策、日常實踐等層次,認知彼此的差異,尋求共識,形成新的國家發展總路線。
其次,政治工作者的意志、格局和視野,將會決定一個政黨發展的取向。因而,應集結更多人才共同扛起世代責任,包括擔任候選人、組織工作者、政策智庫等,共同創造良好的政治文化,讓前撲後繼的新世代得以在健康的土壤中,實踐進步的政治路線。
台灣綠黨在這波新政治勢力蘊藏的運動中,將以正面、開放的態度,謙卑的向草根智慧學習,希望有機會共同開創嶄新的參政模式:連結積極的公民,進步的社運人士,為台灣的政黨政治注入活水,而且正向回饋、壯大公民社會,創造從社運到參政之間的良性循環,而非被主流政黨收編的單行道。

同時,我們體認到:政治實踐,是透過行動不斷累積選民信賴的過程,這波政治運動,一定要向下扎根,才有可能突圍。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講】大家來選村里長

社會福利理論期中報告題目要我們假裝自己要選里長,想像自己的里民有甚麼需求、可以給甚麼福利,以及市長和總統可以幫我們甚麼。
總之就是沒有認真準備所以講很爛。

里長,如果認真的話其實也超多事情可以做,但比起社區發展協會可能有少一點,因為協會可以寫方案、主動做建設,但里長的名目是無法取得捐助的,里長很像消極的社工,只是把政府資源提出給需要的民眾使用,但里長不必挨家挨戶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因為那些人自己會去找里長。是嗎?
回過頭來看看我住的社區,里長在做甚麼呢?社區居民到底又過得如何?人口特性是甚麼樣子?我想我的社區是典型的沒落農村,而保守的態度也讓居民不會要求幫助,這只是我目前觀察到的,真正的情況到底如何,似乎還要多了解,例如有沒有無法協助的身心障礙者?年的獨居老人?那其他看似沒有問題的人士花費多大的力氣才沒問題的呢?
其實我偏好的是帶動社區的生命力,增進居民的向心力,這件事應該不會太困難,畢竟我們就是這麼小一個社區,還有發展良好的產業、照顧我們的農民。好吧,這不是一好政見,雖然以農業為主,但畢竟農民也沒那麼多啊!!
我們對裡的建設和里民需求提出許多想法,這些想法怎麼好像從來沒有人提出來?其他人都沒有想到嗎?可能的原因是人民都習慣靠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從來不期待政府能為自己做甚麼,政府應該為人民做的應該很多!但人民的確不會要求,甚至覺得不應該要求!光是要扭轉這個想法就很困難吧…我們應該試著讓民眾了解,政府應該主動為民眾做事的,甚麼是我們可以靠自己就好、甚麼是我們可以用公共參與的方式進行。
一些當地的議題,『把農地賣掉就可以賺很多錢啦!』不!天哪,我好怕BOT跑到我們家來,但是農民又是怎麼想的呢?『我也想要住新房子啊!』真正該努力的是當地人的需求,了解了以後關係大概也打好了,到時的政見讓大家知道換我做里長有多大的好處,每月50K的薪水大概就不難。
再來男的就是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福利政策?如何連結這些政策讓居民使用?大概吧!接下來的任務:
1地方誌:有關竹仔坑的發展歷史
2居民的需求?人口群在哪裡?
3有哪些現行的福利政策?

想回家選里長了!!!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影】哈卡巴里斯

哈卡,就是石頭
巴里斯,就是敵人

一群泰雅族人趕走了原先住在哈卡巴里斯的人
他們留下了大量石頭堆出的部落
因此泰雅族人用「哈卡巴里斯」形容這個地方。


雖然是很久以前的紀錄片,但我最近才看,但總之是看了
看了之後更增加對南澳地區的喜愛
總是先了解才會喜歡嘛~

泰雅族從南投一直遷徙到南澳
日治時期南澳各社群的泰雅族被趕下山,遷村到東澳、寒溪等地
而金洋和哈卡巴里斯是最後下山的一群人
哈卡巴里斯有一部份人遷到了寒溪,一部份則是在武塔。
(寒溪在古魯林道那邊,有空去逛逛~)

《哈卡巴里斯》是跟著主角Hayon回家,也介紹了他成長的過程
小學的時候他每天從哈卡巴里斯走到流興國小上學,也太遠了吧!
現在的我們再去走南澳的山裡,總覺得路途好遙遠
而那個年代的Hayon竟然有辦法指出當時每個部落的位置
廖英杰先生跟著Hayon走了一趟南澳,發現他指出的各部落的位置幾乎和地圖上一樣
而且這是四十年的記憶
我覺得深深感受到一個人和他成長的土地的連結可以這麼強烈
如果哪一天我們家也變得像流興社一樣,我有辦法認得出來嗎?
(最好是不要被賣去蓋豪宅…)

如果可以當然希望留在祖先的土地上


「獵人」也是很吸引人的一部份

獵人和大自然和平共處,不只捕山羌,也會捉蜜蜂、捕魚
*捕魚:用Tabu(某種植物)的根迷昏河裡魚,方便捕捉,藥效不是永久性的,而且一年只能使用兩次。


我開始搞混我喜歡的到底是「與家鄉的連結」還是「與大自然共處」了

然後非常後悔當初到流興沒有好好晃一下
我們有走到一樣的房子啊!!為何沒有看到國小!!
而且這才是真正去流興的意義阿!!不是只是去走一圈累死自己而已!!
O型就會更值得…覺得應該還要再去一次= =+
然後再走個南湖束穗之類的(自刁)。

找尋遺忘的泰雅祖靈 《哈卡巴里斯》南澳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