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山】別人的隊伍—木瓜山

木瓜山檢討
一、時期:103/10/16
二、時間:19:00~21:00
三、出席人員:楊O萍、張O晴、陳O立、陳O廷、周O邦
四、隊伍概況:
D1:本來預計下午五點到第三工寮,但因為走錯路硬切上稜線,導致人員狀況不佳,O廷滑落鐵道後,變成學長當嚮導,迫降在ㄇ形建築物(ㄇ形建築物是甚麼東西啦?!索道頭就索道頭,索道尾就索道尾,ㄇ你媽啦!)下。木瓜山只有學長跟O邦想去,所以決定隔天兩位單攻
D2:隔天早上5:30學長跟O邦出發,9點O晴、O毅、O立出發去第三工寮看看,O鈞、O停留在營地。晚上8點,學長、O邦超過預定時間未歸,O晴、O立出發去找,但夜晚路況不如早上,走得有點慢,晚上約10:40到第三工寮未找到人,決定回到營地。(但?但怎麼樣了啦?!好想知道阿阿阿阿阿!!)
D3:早上6點O立、O晴再度出發尋找,約8點與學長、O邦相遇,返回營地,拔營出登山口
五、內容:
1.      陳O廷:
(1)要分隊可以多帶一隻無線電
領隊表示:因為原本跟山防說絕不拆隊,所以只帶一隻,但手機有訊號
O晴表示:但手機不是沒電(那帶了幹嘛!!)就是沒訊號,能用的只有O晴、O廷的
(2)鐵道有點滑
O廷滑落鐵道,腳吊在鐵道上倒吊。處理方式:O翰、O立、O毅從山坡上滑下去靠近鐵道推,幫O廷解大背,O邦從鐵道上拉,O晴開傘帶,與O鈞把大背吊上來。
2.      周O邦:
(1)   背大背不太習慣,有點累
(2)   單攻木瓜山感想:陡下膝蓋很痛,摸黑過鐵道只好直接跪下,晚上睡在芒草堆裡,好難睡、好冷!學長給我pile穿,然後吃了O萍送的木瓜,有回溫。水喝太快,帶了1.5還是不夠。找不到路只能跟著學長走,看到鐵道的時候眼淚都快掉出來,然後走到第三工寮,狂喝工寮的水,喝到水體力就回來了,然後就遇到O晴、O立。
(3)   不知道原來這隊是這樣,以為是走步道,大概像五寮尖這樣,上網查好像也還好
留守O萍:單攻走這麼久要帶保暖衣物、爐頭、瓦斯罐
O立表示:一心想招新生,知道會單攻15小時,但不應該讓新生走那麼久
3.      李O鈞:
(1)    個人:出隊前感冒,想了好幾天一直猶豫不决到最後一刻,原本以為好的差不多了,但體力最後還是不如預期,第二天雖然很想往前踢,但還是決定留在營地休息
(2)    第三天下山之後,才發現原來路不難走,就覺得第一天消耗太多體力和時間,導致到達不了預定營地提前紮營,路程過長影響第二天的行程覺得有點可惜
(3)    最後我覺得,第三天去找人時,本來就應該要多攜帶水、爐頭組、醫藥箱,而不是很勉強的才帶出去,因為不知道失蹤的隊員情況如何,如果覺得太重到會影響尋找失蹤隊員的行動,可以讓體力能負荷的人去,而不是捨棄攜帶那些東西來輕量化裝備
O晴表示:因為去第三工寮的路是陡上,個人陡上很慢,不想讓O立等我太久,所以水沒有背很多。另外,考量萬一O晴跟O立沒有回來,O毅還可以帶O廷、O鈞回家。(問號!!!)
4.      張O晴
(1)   當嚮導一直找不到路,O立、O毅跟學長輪流出來找路
5.      王O毅
(1)   不要太依賴學長
(2)   拆隊要帶手機
6.      陳O立
(1)   不能為怕新生不去,而不詳細講路況,也不能讓他走麼久(這個心態我不知道該說甚麼)
(2)   事前對新生的檢查不夠全面(對新生的檢查?好意思?是根本沒好好開行前吧?根本沒教新生吧?)
(3)   輕易違反跟留守規定(跟留守規定?是啥?能吃嗎?…所以呢?)
 留守O萍:領隊沒給留守隊員名冊(實情:領隊放在社辦,但留守沒有設辦鑰匙)


 基本上我覺得看不懂這個檢討紀錄是在寫甚麼,很多這個隊伍重要的事件都被輕描淡寫過去了,還真的只寫了發生了甚麼事呢~word標題下錯了啦~
 其實本來是不打算關心的了,所以只隨便瞄了一眼,基本上是對「ㄇ形建築物」感到不滿,然後就是「跟山防說絕不拆隊」這句,咦?我怎麼印象中有兩人去單攻木瓜山14小時啊?我怎麼有印象有兩個人晚上七、八點去第三工寮找人啊?咦??
 為避免腦充血,還真的就不去想了,直到有人用講笑話的方式告訴我紀錄上沒寫到的事,為了平衡報導,還是關心了一下。
 消息來源一是有人轉述隊員所述,一、沒帶刀,但路一開始草很高,又說太重不想借刀,結果鑽得很累…;二、進去的地方和出來的地方完全不一樣,應該市政路的路很好走;三、要去找人不帶水、不帶醫藥箱,最後是另一名隊員也要求才勉強帶,去找人還超點回不了營地。
 消息來源二是某一隊員,主要敘述第一天走錯路的情況,可能也沒走錯啦,只是沒找到正確的登山口,而且從左岔進去,出來是右岔,還順便表示學長好像搞不太清楚方向。還有人沒回來非常緊張,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人會出去…。
 恩,總而言之,我把這隊的問題歸為三大類,但基本上是互相影響的:
一、疑似沒找到登山口
二、單攻木瓜山
三、領隊不知道在想甚麼
因為沒找到正確的登山口,所以行程被拖到,才發生隔天兩人單攻10多小時的情形,而領隊不知道在想甚麼就是所有問題的根源,這對比奇萊東稜還可笑呢!接下來談談問題很大的地方吧。

一、破壞和山防的約定。
 是說,紀錄上只寫了「我們破壞和山防的約定」,然後呢?
問了山防為何只帶一支無線電?某山防表示領隊說對外聯絡用,但我懷疑領隊應該是覺得太重不想帶,某山防表示好像是這麼說沒錯,總之反正拆隊了、也丟了人了。是說,木瓜山的收訊感覺很好捏,離人煙這麼近的說~
 1為何破壞約定?
 2那幹嘛審隊?(說到審隊也是個大問題)
 說真的,這種情醒也不想幫忙審隊啦!完全無法信任啦!

二、去找人的情況。
 我想你們可能會覺得我到底想怎樣,上次不回去幫忙結果被罵,這次去了還是被罵,我想你們也知道情況根本就不一樣。
 1晚上去找人?
你們也知道晚上出去會危險,還冒出那句「考量萬一…沒回來…可以帶…回家」,這句真的滿莫名其妙的,事情是這樣處理的嗎?有人說早上有走過那段路,判斷可能是受傷了所以去找,那就是第二個問題了…
 2去找人要帶甚麼?
 聽說去找的人表示「水太重不帶」、「醫藥箱太重不帶」…問號!!不判斷可能受傷才去找人的嗎??有人受傷幹嘛不帶醫藥箱??就算沒人受傷,請問出去一整天還沒回營地的人會需要甚麼?有想過嗎?連醫藥箱都不帶,我還真想不出來可以帶甚麼?空手去就好?找到人放心了就好?如果怕太重走不動,那幹嘛去?再丟兩個人嗎??

三、未紮到遇到營地。
 這點在檢討紀錄中被河蟹掉了,為什麼沒紮到預定營地也是個值得檢討的問題吧?聽說是連登山口都找不到啦~那山防是怎麼過的我就不知道了~又說刀太重不帶,是不打算生火的意思嗎?反正沒人會生就不用帶了嗎?花更多力氣鑽芒草,有合嗎?
 另外,我好想看這隊的航跡圖喔~

最後那些甚麼「不要依賴學長」阿~「鐵道很滑」阿~「新生不清楚路況」阿~我就不想管了。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山】奇萊東稜檢討

奇萊東稜真是一支太神奇的隊伍,明明大家就有很多抱怨和不滿,還表面上和樂融融的樣子,隊聚的時候阿爹表示失憶也是很詭異。
昨天應如萍妹妹的要求終於開了檢討會,主要的大問題就是出在第五天,從廣寒宮到林道工寮的這段路程,那天走到晚上九點紮營在一個窄窄的地方,也不是甚麼大問題,沒有溝通而已。
首先的問題是隊伍四點半起床、八點才出發,就算愛拖六點也差不多了吧,又沒幾個人,昆諭表示自立打包太慢,自立表示昆諭不幫忙收公裝,哈哈哈,不過主要是大家想曬太陽所以都不動吧,之後就拖到了單攻帕托魯、紮營的時間,因為這裡分岐太大了,雙方(一個隊伍竟然還有「雙方」這東西)完全沒有溝通,所以分兩條線來討論好了。
 第一個決策點:打包出發
領隊方面:晚出發這件事領隊該負幾乎所有的責任(只有隊員不理這件事才是領隊難以負責的吧),既然覺得該出發了,就請大家整裝出發阿!不趕大家也就沒甚麼好說的了。
自立方面:自己想說簡雲揚還在帳棚裡就不先收帳篷,然後再來怪昆諭不幫忙收?為什麼不先怪有人還在帳篷裡?要收帳篷就跟對方說一聲就好了,自己不行動讓自己權益受損還怪別人嗎?而且聽起來昆諭也沒有睡你們那帳,那你的帳友幹嘛不幫忙收?…?????
 第二個決策點:是否單攻帕托魯
自立方面:認為單攻回來就來不及到預定營地,覺得領隊可能會棄攻,但私心想去所以只有跟雅晴、雲揚講,沒跟領隊討論。
領隊方面:預定單攻帕托魯後,紮營時間可能是晚上七點,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基本上也只有跟阿爹討論。
 第三個決策點:是否摸黑下到林道
自立方面:想紮在三叉路。
領隊方面:不想拖到隔天的行程,預計三個小時可以到林道(實際上也是,不過三小時後是晚上九點),於是開始下切。
第二個決策會影響到第三個決策,雙方有雙方的想法,有人認為想要去帕托魯所以乾脆紮在三叉路,隔天早點出發,但其實隔天行程也是滿緊的,摸黑出登山口也倒是可以接受;有人認為還有力氣就拚到預定營地,隔天的行程就不會太趕,基本上就是甚麼時候摸黑的問題啦!我個人也是不喜歡摸晚黑,但是至少不會怕領隊不接受我的意見所以不講,本來就是都可以討論的,如果怕領隊不接受,那就拉攏其他人一起談嘛!這種不溝通真的滿好笑的。
說道摸晚黑最近的經驗就是無雙(沒有)溫泉的時候,好吧,仔細想想也沒有甚麼討論的空間,反正古育加就一直衝下去了,只好跟著走…還有溯南勢溪的時候因為彥男哥很嚴肅地一直走,害我們四個人看到空地超想紮營都不敢說,不過他後來說我們想紮營可以跟他講,但他就很嚴肅啊!XD
總之,奇萊東稜第五天真是一場鬧劇,隊員完全不討論而且感情很差!滿好笑。
再來兩個不大的問題是,在江口山下切的時候被芒草困住,還有兩個人先衝結果找不到路,基本上就只是經驗的問題,沒甚麼。
一個可能有點麻煩的問題,因為拆隊了,如果前隊沒有剛好因為沒有經驗不會在晚上找路(很賤)而停下來,也不一定能在這天衝出去,那雙方就絕對是分開紮營,接下來兩隊的默契如何就不知道了~我看是沒有默契,而且檢討會聽下來,大概就是隔天前隊衝出去,然後就沒他們的事了。
而且沒有備水也是滿瞎的,是覺得你們走得很快嗎?XD不知道林道乾乾的嗎?要像去年中嚮那條稜線肯定沒有水才會多背水嗎?而且還剛好兩個超怕沒有水的人都背很多XD
最後出登山口這件事,我想也不用管甚麼「你們第二通打來的時候幹嘛不說要幫忙?」要不要自己一出登山口就馬上回去幫忙也是你自己可以決定,反正我不會領隊都要求幫忙了還不去幫忙,讓OB幫忙、讓包車司機幫忙,在史努比都出動的時候還不會自己想到要動。

然後整個檢討會聽下來,更加不覺得趙浩宏的逼迫教育是我們可以用的,他能使用成功,因為他的個人特質上佔了很大一部份,要把人羞辱成「我要變強」需要一定的功力啊!不然就只是趕跑人家而已。大四這屆的小朋友雖然不愛負責任、膽小又懶惰,但在重要關頭還是OK的啦,也許不知不覺中懂了甚麼。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講】重現台灣登山史中的原住民

 這個講題不是很準確,因為主要是講原住民揹工的議題,的確在台灣的登山史上總是一些鳥居龍藏阿~不然就山岳四大天王阿~之類的,從來就不會注意到原住民在台灣登山界的付出,這些人在沒有山路的年代要登頂各座山頭,不靠原住民是非常困難的。



 好吧我承認我是衝著楊南郡先生去的(迷妹模式),就像當初去慈林一樣也是衝著林義雄先生去的,大人物此生不可不見一面啊!!但是很不幸的是前幾天收到訊息,楊南郡先生因病不克出席…於是他的妻子徐如林太太代替他來,她說楊南郡先生得了食道癌,雖然他本人認為活到84歲,人生沒甚麼好遺憾了,但醫生判斷他如果動手術還可以活個五、六年,還可以繼續壓榨他的人生經驗,所以還是動了手術,今天早上他精神很好在醫院走來走去的,但是醫生不讓他出門,所以還是無法參加這次座談,覺得他們夫妻感情真好,真羨慕!!祝楊先生早日康復!!
→延伸:與子偕行的徐如林

 一開始播放先馬躍比吼的紀錄片《揹起玉山最高峰》,但是我錯過了一點,所以就搜尋了一下相關的文章。紀錄片主要是談原住民揹工的不平等地位,並用幾位原住民揹工受到的不同的待遇作為對比,影片提到一位原住民揹工史進,在帶日本人爬山的途中出了意外,導致下半身(下半生)必須拄著拐杖過日子,而日本人對他感到非常抱歉,還親自去向史進的父親道歉,日本人因為這對父子的原諒而感動落淚,之後他和日本人成為一生的朋友。
對比史進的遭遇,原住民揹工伍勝美和全桂林的後半生令人感到辛酸,當時的原住民揹工幾乎都要揹到七、八十公斤,雖然是很好賺的工作,但是因為長期負重太過,身體很快就退化、出現問題,老年的他們似乎也被社會忘記、遺棄。
→延伸:東埔布農與登山(國家公園季刊2013年十二月號)

 有些事,從原住民角度看起來不一樣,影片中提到于右任銅像被破壞的事件,于右任過世前表示希望能看著對岸,於是在玉山主峰上出現了于右任的銅像,這個銅像在1995、1996年兩次遭到破壞,從此長眠於玉山山谷中。對我們來說,這太政治了,但對伍勝美和全桂林來說,情何以堪?當年他們辛辛苦苦把銅像揹上去,銅像本身就80公斤重,加上其他哩哩叩叩就有115公斤,還要揹水泥、砂石、水,他們花了多大的力氣才立起這座銅像,對他們來說這座銅像象徵的是他們揹工的驕傲,卻落得如此下場,伍勝美的兒子、孫子都不敢告訴他銅像被破壞的事情,但是他好像知道了,但是也不能怎麼樣,只剩下落寞的背影。
→延伸:玉山于右任像斷頭 元凶說始末(自由電子報)
→延伸:玉山山頂上曾經有什麼?(健行筆記)

<小知識>有關布農族登山協作員的故事,可以看以下影片:
(原視)布農族協作員 首位背工摩翁 2014-04-08
(他不讓我鑲嵌~)



原住民揹工的過去與現在

 因為離玉山很近的關係,東埔村的男性原住民幾乎人人是揹工,他們認為把服務登山客看得很重要,特別是安全的問題,隊伍絕對不能出事,如果出事就不用再回來了。與談人伍玉龍先生從國二就跟著上山,在高中時期身體功能健全、氣力正盛時成為一位真正的挑夫,一開始都是跟著前輩學習有關登山的知識,原住民登山是不需要看地圖的,他們只要知道路線是由西到東、或由北往南,看太陽的位置就可以辨認方向,另外,山勢、植被也是他們觀察路線的方式,伍玉龍先生到2000年才開始學看地圖。
 前輩也會訓練年輕人,有一次大家懶惰都不想去取水,老前輩就說「好!我自己下去取!」下切的時候也沒看他帶取水工具去,結果回來的時候他拿著雨鞋盛裝的水要大家喝,大家當然不喝,只好乖乖下去取水。以前的原住民揹工非常缺乏裝備,有的時候會看看日本人要回去之前能不能便宜賣給他們用,村里的第一雙登山鞋,是那時候在白洋金礦有人遇難,將遺體揹下山時當然全身重量是越輕越好,於是登山鞋被留在山上,後來被一位揹工揀去穿了,不過他是穿著登山鞋從東埔村到登山口,到登山口後換穿雨鞋,登山鞋就揹在身上走。
 伍玉龍也說到,現在的爬山跟以前不一樣,以前都習慣早點起來吃早餐,天一亮就出發,中午以後就紮營,一天一樣走八九個小時,但是不會有午後雷陣雨的問題,就不用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還要走路,在旅行社時代開始後,就沒有這樣的作息,特別是登山客和以前很不一樣,過去都很容易和登山者談論山的種種,無論是爬山經驗或是山林知識,但現在的登山客根本就不管這些。

<小知識>南一段的馬西巴秀山,山名取自布農族語,是「冷杉林」的意思。

 全蔣清先生提到他剛開始擔任揹工的經驗,有一次去南二段揹了70公斤,一天才拿2500元,他認為這樣的待遇很不人道,而且是很不穩定的工作,以前原住民因為公斤數實在太重了所以常常放客戶鴿子,但現在反而原住民容易被放鴿子,因為旅行社可以找到更便宜的揹工。全蔣清先生自己成立了布農卡里布灣登山社,讓原住民揹工有比較安全的就業環境,例如規定一個人最多只能揹30公斤,工資一天應該要有4000元,登山社的現況也並不是很好,能揹到40公斤的大概只有15個,而且有一半以上已經35歲,揹工人力相當不足,而年邁的揹工又時常因為身體病痛,讓晚年生活必須靠輪椅、拐杖度過。

<小知識>(?)MIT台灣誌中央山脈大縱走請到的就是全先生的登山社揹工,他透露,工資是一天3000元,我猜大概揹個4、50公斤吧,他說這也是利用這次機會拍攝「揹工大縱走」紀錄片。

 徐如林提到她和原住民登山的經驗,楊南郡先生習慣自己揹裝備,必須請揹工的時候也盡量不要讓揹工揹太多東西,原住民都喜歡跟他爬山,因為他們之間的互動並不會有高低階級之分,徐如林曾經看到有旅行社的領隊為了顯現其權威,故意在眾隊員面前罵原住民,似乎不把他們當人看,而她和楊南郡爬山時,是用平等的方式對待原住民揹工,裝備平分、路線有問題也會一起討論。她也提到原住民與山林的關係,登山的路徑基本上都是在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內,因此他們對山區是非常了解的,有一次要去探勘一個幾乎沒有人去過的地區,剛好知道有一位原住民年輕時候曾經去那邊打獵,於是跟著這位原住民一起上山,果然路就被他們找出來了,而且對照地圖、文獻,與這位原住民所敘述的幾乎沒有誤差。還有一次和伍萬生先生去八通關,他們愁找不到路時問了伍:「如果是你的阿公,你會走哪裡?」伍萬生指了一個令人半信半疑的方向,沒想到走了一段之後真的被他們找到路了,原住民對於山記憶和認識真的不同於我們,是生活的地方、更可以說是他們本身的一部份(不過他們應該會說他們是山的一部份吧?)





原住民揹工的現在和未來

 相較於台灣的貧乏,國外對於揹工都有完整的規範和保護,例如徐如林夫妻曾經到非洲攀登,兩個人一共六天的行程,依當地政府的規定必須雇用12個人,分擔下來每個人揹到的行李根本很少,夫妻倆乾脆都自己揹了,但是當地揹工(基本上也是原住民)一直覺得沒有揹東西還領錢很不好意思,於是他們決定跳舞給夫妻倆看,可惜畢竟是非洲原住民的表演和語言,他們其實看不太懂,大概跳了十分鐘後他們覺得「可以了!可以了」但是對方說還沒完,又繼續跳、一跳就跳了一個多小時,心意也是很足。其實要付給這些揹工的錢也並不多,但是對這裡的揹工都是提供就業機會、一個薪資與安全的保障,不像台灣的揹工時常要背負超出人類負荷的行李,而且能領到的錢還不成比例,在台灣,請揹工的人把揹工當作駝獸,一副「我只付這些錢,你們幾個人自己想辦法分」的態度。
 關於國外揹工制度,幾乎是每個國家都有,像是尼泊爾、馬來西亞等等,但每個國家的制度都不太一樣,關於這些制度的敘述講者都沒有講得很清楚,我也聽得很混亂,所以就待大家有興趣的話自己去查囉!吸引各地的人登頂的山,通常是「原住民」的傳統領域,有當地原住民擔任嚮導、協助背負行李,對去登山的人是一個好處,而登山的人支付合理的費用給嚮導也是提供經濟來源,這其中也需要一個好的規範。其實對這些協助登山的原住民來說,登山的經驗越多、身價就越高,國外政府也會給這些老前輩較好的地位(例如份量輕但是收入不差的工作),反觀台灣的老揹工呢?
 其實台灣也曾經試著給這些原住民嚮導們做教育訓練,例如職訓局、玉管處和登山協會合辦了「原住民生態導覽訓練」,不過這只是給政府單位一個業績罷了,原住民受訓過後仍然沒有工作出路。台灣的大山、深山,幾乎都是各個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對在都市難尋工作的原住民來說,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就業是最好的,在山裡生活、工作即生活,其實登山活動在台灣如此盛行,幾乎不會沒有工作做,還有可能因為原住民揹工人數不足無法負荷太多工作,在美國揹工的情況是,做三個月的工作就可以養家一年,在台灣的揹工,一年可能賺不少錢,但是有一半要拿去支付醫療費用,萬一受傷嚴重可能就失去收入來源了。
→延伸:國家公園登山學校成立緣起
→延伸:布農10勇士 獲南橫登山背工認證(環資報導)
→延伸:吳明旭事件—死了一個揹工之後(蘋果日報人間異語)
         —庫巴之火:從布農背工談起(立報)

 以上的敘述實在很混亂耶,但我覺得事情的確就是這麼複雜吧!不只是登山客對待原住民揹工的方式(錢和重量的問題)、對待原住民待態度(歧視問題),原住民本身在就業上也有很大的困難,政府又沒有給予原住民合理的工作環境與工作的保障,揹工自組工會雖然可以為大家爭取應有的權益,但是包括會費、保險等等問題,讓原住民自己也卻步。





問題一:徐如林如何看待登山客用錢換山上的享受?

 現在很多人喜歡在山上做山下常做的事,喜歡享受大餐、吃羊肉爐阿~喝紅酒的,雖然大家喜歡上山是值得鼓勵的事,我們也無法規範別人可以或不可以做甚麼,但是自己本身就先做好,楊老師上山都是從登山倫理開始講起,吃甚麼不重要,只要補充足夠的體力、不會死掉就好了,國外在「山上享受」這件事也有做分級,豪華級的甚至連穿衣鏡都一起帶上去,這相對也會付出更高的價錢,但重點是人們在付這些錢時是用甚麼樣的態度。
 我自己覺得在山上就做一些在山上才會做的事吧!偶爾也會想在山上吃大餐甚麼的,還有很重要的是垃圾很多啊!!!不要破壞環境啊!!!要把垃圾帶走啊!!!


問題二:揹工認為自己的價值是?

對原住民來說,無論農業或是揹工,都是他們熱愛的工作,擔任揹工的原住民都曾經是良好的獵人,他們將獵人的知識帶入登山活動中,增加了許多的安全性,例如找水、火的使用,而且有關登山的之是是學不完的,光是從登山裝備的挑選就可以講很多,曾經是獵人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是相當有價值的,值得驕傲(雖然值得驕傲,但現在的年輕原住民也不想做這一行了,帶他們去還會怕曬黑、嫌太重)。有些人在城市的工作做累了,就辭職回到山裡走一走,山就像充電器一樣,可以補充能量。其實登山活動盛行的台灣,在山裡有太多工作可以做,但原住民卻參不上一腳,只能做一些粗工。

之前剛好在電視上看到的片段,大約從27:09開始看就可以了~


收尾

 看這些故事的時候我想起曾經在霸南山屋遇到的小揹工,說小嗎?他其實跟我同年,很可惜那時候的我沒想過要去問他甚麼問題,但我想他大概也回答不出個甚麼東西吧!我只記得他說因為人手不足所以他只好來幫忙揹。就我了解現在揹工都有個「工頭」,就是揹工的總連絡人,如此的組織方式對他們是比較有保障的,但是也容易遇到其他揹工的削價競爭,這對雙方都不是很好。現在也有很多平地人在做揹工工作,待遇其實也沒有差很多,但至少比較被當作「人」吧!
 關於那個霸南山屋的小揹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的那句「像神經病一樣掛在斷崖上」,這支登山隊伍走的是I聖,明天就要去九九山莊了,這個小揹工,到底清不清楚這條路線呀?想到他的情況實在很讓人擔心。因為爬山、遇過原住民揹工、看過許多原住民議題的故事,所以感觸就更深刻吧,小小的我到底能為他們做甚麼呢?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山】合歡溪小檢討

這些只不過是老人碎碎念,在校生可以不用管^_<


一、性質:
會師:完成隊伍是主要目的,會師是次要目標,上到公路很奇怪?(我是不會覺得很奇怪)

二、審隊:
1路線與行程規劃
 山防對溯溪並不怎麼專業就算了,
據老人了解,審隊的山防雖然有過夜溯溪隊的經驗,但未培養出溯溪能力,也沒開過溯溪隊,建議溯溪隊伍還是要找有溯溪經驗的人…至少是有開過溯溪隊伍的人,這很難判斷嗎?!不過山防如果相信自己可以審,那我也沒辦法了~
 基本的行程規劃都沒有審完全,關於山防和領隊對隊伍是否了解,也都看不出來(像沒審一樣),
從一開始的撤退路線到溯溪回來的結果來看,根本連時間都沒有估吧!而且領隊似乎是用輕裝的時間來估,山防似乎也沒有發現這點…我也沒發現XD其實網路可以查到的紀錄不多,要規劃行程會比較困難,那不是應該更謹慎嗎?
 而且留守人好像也不太清楚狀況。
還是不懂為什麼山防和留守人是不同批人?既然都找了兩閒閒沒事的山防了,幹嘛不就這兩個其中一個留守就好?另外找留守也沒關係,但領隊與留守之間到底有沒有溝通?
*小劇場:
時間到了,隊伍還沒有到達會師地點,OB開始詢問隊伍留守人:『隊伍情況如何?他們到哪裡了?』留守人表示:『他們昨天早上八點半從華岡出發了耶!還沒到嗎?他們後來就沒打給我了耶!』OB:『他們預計從哪裡出來?你覺得他們現在可能在哪裡?』留守人表示:『他們說一天就到小風口啦!呃,應該快到了吧…』OB心裡想:留守人不是最清楚隊伍情況的人嗎?他應該要知道隊伍的人員、行程、路線的潛在風險,還有領隊可能會做甚麼因應,除非是意外,否則應該還是可以猜測隊伍可能的困境和所在位置吧!
另外,依照過去的習慣,山防需要有領隊資格,因為領隊在隊伍行程和路線規劃等等統籌能力才足夠應付一個新的隊伍,經驗也比較足夠、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意見。近兩年有一些來不及升領隊就已經升大三、大四的情況,一方面也是跟領嚮考試制度有關,也並不是說升大四就是山防,願不願意學習和負責任才是重點,之後再補領隊資格也沒關係,甚至沒有領隊資格也沒有關係。補一槍:山防做得好不好大家都看得出來唷!

2裝備:帳篷或天幕?要不要帶救生衣?
 基於小溪營地應該挺冷的,還是帶帳篷比較好…或是帶個兩個帳篷、一個天幕,天幕可以應變使用,之類的。
 關於救生衣的問題,在審隊之後其實領隊還問了好幾次要不要帶救生衣,我就問了好幾次到底有沒有深潭、那個深潭需不需要游,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是有深潭、可以不游,水深既然也不會超過大腿我也不想帶救生衣,重點是,隊伍都已經審完了,為何對地形怎麼過還這麼不明確。

3隊員:新老手比應該是OK的,但是簡雲揚定位不清,基本上也不會把OB算進老手。

三、行前:
1隊員對溯溪的認知:在校生隊員到底知不知道重裝溯溪是甚麼樣子?
 除了背包內容物的輕量化(常常要爬來爬去、跳來跳去),所有的溯溪裝備的使用方式也應該仔細介紹和練習,包括吊帶、大D、普魯士繩、救生衣,還有溯溪的方式,例如渡溪、高遶、泅渡、攀岩、垂降之類,哈哈,結果都沒聽過嗎?
2溯溪裝備:大D17個變7個、打包方式和時間
 大D分配的方式很奇怪,因為大D是溯溪的必要裝備,特別是渡溪的時候,結果竟然有人沒有拿到大D。溯溪打包也不應該外掛,因為很有可能遇到需要鑽來鑽去的情況,像是高遶的時候路通常都挺窄的,外掛很容易被卡住,在過溪或泅渡的時候外掛的東西也很容易被沖走,這次有很多人外掛睡墊,是睡袋防水嗎?既然有信心不用泡水,那幹嘛帶救生衣?
 行前最令我驚訝的其實是D0的時候,我差不多就是要遲到了,原本想說飆車到學校的時候應該會看到大家提著我的公裝在校門口等我,結果連包車都沒看到耶~下到社辦還發現大家也才打包到一半,簡直傻眼,阿不是很擔心太晚到C0會睡不飽嗎?於是我快速的重新把背包重新打包了一遍。

四、D1:
1行進人員配置:
隊伍到底有沒有攻擊手?應該有吧,不過主繩的一半好像在走在最後面的領隊身上,請問這有意義嗎?!溯溪攻擊手最好的情況是有「兩組」攻擊手,一個攻擊、一個確保,第一組攻過第一個地形之後,第二組超車去攻下一個地形,第一組才有喘息和收繩的時間,而第二組直接往前架繩也才不會浪費行進時間,不過一直以來要得到兩組攻擊手實在太難了!所以只好累死兩個人,不是啦,最好大家都要具備攻擊和確保的能力~
領隊跟嚮導有沒有在溝通?有人走得非常慢,幾乎就是一個拆隊的情況,這時候就可以嘗試看看拆背包是否能改善情況,或者是情況若沒有改善,之後隊伍要怎麼繼續運作,看嚮導是不是要等,或是哪個地方一定要等。

2緊急紮營?→行程規劃?:從三峽出發就開始延遲時間,不過就算沒有延遲,也可能過不了唯一的高遶。
 結果緊急紮營了,先不管審山防出了甚麼事,反正就是前隊在匯流口的時候已經超過三點半,後隊還在雲深不知處,這時候曾經討論過是否先衝上公路再回來幫忙,或者在旁邊就是一個很爽的大營地,恩…當然是紮營阿!從記錄行程時間和我們實際行進時間來推估,前隊到公路應該已經天黑了,是要後隊怎麼辦阿?而且後隊慢也不是背包的問題,人走得慢也幫不了甚麼啊…

五、D2:
1高遶:
 沒有把路探完,溝通默契不足,高繞下切能力和經驗不足。探路能力再加強,這時候的OB其實都不相信在校生的探路能力,結果其宏哥選擇探了那條我覺得如果可以我當然不要走的路,我只好下去探其他路。
 那時候的情況是,其宏哥先去爬了瀑布旁邊有滑滑腳點的攀岩路,他不願下水的情況下放棄那條路;王睿瑜去探了溪右的一個溝,不知道怎麼探的,反正他跟其宏哥回報不行;簡雲揚去探了溪右的尾稜,也回報說稜太瘦不行;我則是爬了那個誤導人家的高繞路,很可怕不太想爬。
 總之其宏哥就覺得我爬的這條可以爬,他就去爬了,我又回去試了其他路,有人說那邊不行,到底是怎樣不行不自己去真的很難確定,後來王睿瑜跟簡雲揚也都上了那條我覺得可怕的路,這時小胖學長出現了,他去嘗試王睿瑜探的那邊,我們發現一條我們爬得上去但怕下不來的路,最後決定走我一開始爬的那條可怕路。
 然後我覺得最瞎的情況發生了,前面三個沒有一個留下來帶路,也搞不清楚他們在哪裡,一直叫也沒有人回應,當我好不容易拉了兩、三個學弟妹上去之後趕快叫前面的來帶路,結果先上去的那三個人告訴我們下切路還沒找到…,大概在唐施滾了一圈的同時找到下去的路了。
紀錄沒有查清楚(不過也很難說是被誤導…)。後來回到台北又去查了一次,發現的確有一份紀錄只說高繞路往那邊,但是路跡還不明顯,其他份紀錄都說溪右高遶………。

2分隊:領隊跟嚮導完全沒溝通?

六、總結:
在校生應該要學習的東西,很明顯的是搞不清楚溯溪是甚麼,隊伍默契也很不足,而且在探路這件事太不確實也太不勇敢。

目前社團有嚴重的制度問題,特別是山防這個部份實在很難處理。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文】名家專論-價值觀嚴重扭曲的90後世代

費雯

台灣才剛步入甲午年,原本寧靜祥和的社會,被被一群大學生奮力攪動,幾近天翻地覆。
這些被媒體炒作到耳熟能詳的出名大學生,包括林飛帆、陳為廷、魏揚、洪崇晏、鄭捷等人。他們多是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世代。
在年輕人的成長過程中,對他們生理心理影響最大的,自然首推家庭,其次是學校,最後才是社會。一個身心健全、出類拔萃的年輕人,必然是在家教良好的家庭中長大,得到平衡健康的大中小學教育,然後進入一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社會。如果其中有任何一段出現問題或受到負面影響,他們成長後的人格心理,很容易產生偏差。
這些90後年輕世代的成長過程,有幾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的父母多數是窮苦出身靠自己努力而小康的四五年級生,父母對子女的期待極高甚至對他們造成壓力;進了小學中學,適逢李登輝執政,在以諾貝爾獎而貴的李遠哲主導下全面教改,藉著本土教育種入了仇恨、分化、族群等因子,讓他們對國家認同、民主制度、守法精神產生了嚴重誤解;更因為李扁的鎖國政策,導致資金外流、經濟衰退;又因為錯誤的教育政策讓大學生人數暴增、人浮於事以致薪資停滯多年。當他們面對畢業後即將進入的M型社會,讓他們失去了自信、產生了彷徨,甚至對社會現狀產生極端的不滿;更在藍綠惡鬥及野心政客的推波助瀾下,對當前主政者產生了極端的厭惡與仇恨心理。
年輕世代的另一項特徵,是對社群網站過度倚重。虛擬的網路社交,取代了正常的面對面交友溝通管道;一個消息─或許只是個未經證實的謠言─立刻造成漣漪效應,短短時間就可以在網路社群中散布開來。善於利用網路及社群力量的年輕人,很容易就成為意見領袖,瞬時就可號召數千人數萬人盲從跟隨。
當他們採取不同方式向企業主、執政者展開行動時,立刻得到同儕響應。加上網路群體的推波助瀾,年輕世代儼然成為一股洪流,到處竄流;老一輩奉行不渝的權威、禮教、道德、敬老、守本分等信念,旋即遭到徹底摧毀。
問題是,一個大學未畢業的年輕人就要擔任企業領袖或政治領袖,除了心智尚未成熟外,專業知識與經驗仍十分不足。當他們吵著要當家作主,逼著大人們將所有權交出來的時候,心智成熟的大人們,有義務要告訴他們再等一等,好好讀幾年書,建立一己的核心價值觀,心智有一定的成熟後,這個國家社會的主人,自然會輪到他們來擔當。
遺憾的是,我們看到這些「大人們」就跟溺愛子女的父母一樣,對年輕世代的要求,似乎有求必應。對他們的脫序違法行為,總是一再屈意幫他們辯護、幫他們合理化。
於是我們看到學校師長不斷地縱容學生長期曠課、占領公署,還有師出同代同門的自責「沒有把馬總統教好」。律師教授學者政客,不管出於什麼動機,搶著站在第一線,庇護學運分子長期繼續占領立法院,要挾政府。政客不斷要求降低投票年齡,聲稱18歲就已經「心智成熟」,籠絡年輕人,希望能得到他們的選票。輿論譴責魏揚的暴行時,他母親竟然說「國民黨比你們想像的更可怕!」當洪崇晏包圍中正分局要局長出面道歉否則「小心被暗殺」時,政客不去譴責他的殺人動機,反而要求分局長下台負責。直到真的有大學生在北捷瘋狂殺人時,幾個媒體主播又指責政府首長、教育部長才應該對慘案負責,似乎錯來錯去都是政府、官員與社會的錯,鄭捷的家長還知道向社會道歉,難怪有人說媒體是社會一大亂源。
如果我們進一步深思,造成90後世代的價值觀嚴重扭曲,導致殺人成為「做一番大事」變態心理,無論父母、學校師長、媒體、政客,都有無可推卸的責任!
要扭轉年輕世代的錯誤觀念,大人們有責任向他們說「NO!」,告訴他們實話:在心智尚未成熟之前,不要急著革命奪權,不要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不要總認為別人對不起自己,不要認為只有自己才懂什麼叫做民主憲政人權。愛之適則害之,繼續縱容小孩開大車,只會讓這個國家墜入深淵,人車偕亡。(作者為科技業顧問、專欄作家)


民家專論?是想要笑死誰?
又是一個把年輕人丟入非藍即綠框架的白痴,我們這一代如果不在國、高中時期就開始關心政治,根本搞不清楚藍綠惡鬥是怎麼來的,我相信我們也並沒有那麼容易被煽動,在還搞不清楚的情況下把自己的命運交給這些無法信任的政客們。
這個人,說李登輝和李遠哲的教育政策、陳水扁的經濟政策造成我們對當前執政者的仇恨,所以馬英九的這些政策被抗議只是剛好而已囉?
這些執政黨「大人們」自己不夠努力、做這麼差,惹得連我們這些「小孩子」都受不了了,然後還怪在野黨「大人們」放縱小孩子搞破壞?

真是有病到了極點!

【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真不該一大早就這樣嚇自己
這就是不看電影簡介和預告的下場嗎?
不就是不看才有樂趣嗎?!
而且事實上簡介和預告也看不出來這麼可怕啊!


有人說這部片想要表達的其實是香港的處境
的確我們並不瞭解香港的情況
但如果套用到台灣身上其實也滿適用的
(雪特,我不想半夜想起那部片,還是明早再寫吧)

這一群人的故事,可以說是從出了隧道開始
整個世界安靜得不像話、也連絡不到其他任何人
面對這樣的狀況,大家仍不死心地找尋聯絡的方法
最後終於有人站出來說:我們必須面對現實。

之後的場景幾乎都在小餐廳中發生
我覺得最不舒服的片段就是性侵害和懲罰的畫面
特別是當眾人決定要將他們認為的惡人處死的時候
在這個沒有其他人的世界裡,法律道德倫理都可以不存在了
這群人怎麼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即使所有人都認為他罪大惡極
每個人都刺了一刀,就像全人民賦予政府殺人的權力
很寫實的,同情他的人也因為他口出惡言而被激怒
該說是同情嗎?

一群人一開始是自私的,只想保護自己
但他們發現面對的是同樣的未知的敵人時
就變得團結合作了
災難過去後,善良的一面又出現,讓被放逐的人上車。

電影描述了非常多人性的樣貌
但宣傳的文宣幾乎都和反核有關
我想核能議題也是種人性和政治吧!
應該說政治充滿了各種人性啊!


電影畫面從一開始就讓我覺得很不舒服
緊接著一大堆讓我很不舒服的畫面
還有一大堆我猜不到何時會出現的嚇人音效(美國片都嘛很好猜…)
不時又有一些黑色幽默,放鬆以後又馬上被嚇到
整部片的節奏真的是快逼死我了…

唉,其實我不怎麼喜歡科幻元素。

【活】綠島人權體驗營心得

其實我很懷疑自己對白色恐怖到底有沒有興趣,即便在我這個年代的歷史課本,對於白色恐怖的描述仍是相當稀少的,國家似乎只(勉強地)承認二二八事件帶來的傷害,但我們對二二八事件的認識也僅止於一個攤販被誤殺引起省籍鬥爭,接下來關於台灣的歷史,只寫到國民政府以農業培養工業、幾個大型經濟建設,讓台灣的經濟起飛,台灣人似乎全都沉浸在奮力工作、努力賺錢的情境中,到底當時的政治是甚麼模樣?難道台灣的人民真的因為「戒嚴」而未再參與政治?
在我出生之前,戒嚴時期已經結束、野百合學運也已經過去,也許當時的社會可以說是一片民主自由,既然如此,白色恐怖又與我有何關係?因為我們仍然活在白色恐怖的影響下,一個愚民的民主自由中。白色恐怖讓台灣人民與政治脫節,也使人民將政治的權利交給少部分的統治者,即使是解嚴二十多年後的現在,人民仍然對政治冷漠、並且處於非藍即綠的分化與鬥爭,又因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己做決定的信心,造成對於政府的依賴,更鞏固了專制獨裁的政府。
我認為我接受了相對完整的民主與法治教育、更重視人權,其實我曾經以為台灣已經是一個民主的國家,但在我真正開始關心台灣社會的各種議題後才發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我們這一代出生在台灣民主化過程的關鍵階段,我們一生下來就接受到民主思潮,但同時卻也不了解台灣的民主基礎來自於甚麼樣的政治壓迫,當我們向父母輩表達我們感受到的壓迫以及不滿時,父母輩的民主與我們的民主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問題總是卡在那些我們出生以前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台灣政治歷史,而台灣的政治歷史也就是將近四十年的白色恐怖,在這段時期累積了民主的能量,有了民主也才能真正擁有人權。

在體驗營的這段期間淚腺似乎特別脆弱,聽著、看著受難前輩們的故事,眼淚總是不知不覺流下來,但我想我的眼淚並不是因為他們所受到的苦難(畢竟那是我無法體會的),而是他們堅定的信念和努力活下去的精神,因為他們的勇敢我們才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台灣的人權發展,這是台灣非常重要的人權工作,也是奠定民主精神的重要基礎。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山】端午奇萊主北檢討

好吧,也可以說我就是愛抱怨。

一、準備態度
飆車到了學校後發現只有包車停在外面
默默走到社辦,發現大家看起來滿悠哉的
都超過七點了,這樣對嗎?

其實我想講的是
這次明明很早就約,為何最後還這麼匆促?
很多東西都最後一個星期才趕出來(雖然人數好像一直在變)
就算大家都很忙,也沒這麼應該吧

像糧食的部分,甚麼都沒買到
而且如果沒有買到米,那到底是要怎麼辦?

雖然已經是老手、又是輕鬆的隊伍,但是也太鬆懈
這樣並不是很好。


二、成功山屋搭帳
(一)搭帳的人:沒sense。
應該都有學過吧,可是兩個人在那邊忙了十幾分鐘
天幕還貼在地板上,我都看不出來到底在忙甚麼。

最需要練的是拉撐,不過指導的人完全忽略,無奈。

(二)指導的人
只能說跟我的重點不一樣,我覺得重點完全不是繩結吧!
應該是帳如何配合地形、如何穩固
一直說「可以睡就好了!反正又不會下雨!」這個心態完全不正確!
還記得魯翁羊頭那個「不會下雨吧!」結果兩小時後有人睡在雨裡的情況?

我是不知道本來到底是信任他們會搭好還是要訓練
所以也不知道教學性質有多重啦
不過既然要教,就教到最好、最完整吧!


三、垃圾處理
這也要分兩部分講。

(一)集中或各自處理
1、集中處理只要一個大袋子裝滿垃圾很方便
而且自己製造再多垃圾也只有1/4以下的機會揹到它
相對來說那1/N背垃圾的人會很不爽
而且那個裝垃圾的大袋子使人不斷抽衛生紙製造更多垃圾、浪費更多資源。

2、各自處理是相對公平的做法,每個人只要背少少垃圾
但有些垃圾就會有問題,例如擦桶鍋的衛生紙怎麼辦?
或是有些垃圾就是沒有人認領(連結到「多出來的瓦斯罐」)
擦桶鍋的衛生紙真是個燙手山芋
應該給擦桶鍋的人背吧(這樣就沒有人要擦桶鍋了)。
→這樣等於又回到每個人是否願意付出的心態
有沒有甚麼方法可以不必過這關呢?對我來說是應該的事情對別人不是,很麻煩耶。

(二)背垃圾這件事
知道自己要背的時候當然很不爽,畢竟是支持『垃圾各自背』的人
但是仔細想想也沒有那麼生氣,因為該背就是該背

畢竟同時也是個把「沒人愛做的事」當志業的人
當初在廢核遊行時不就選了一個清到半夜的清潔組嗎?

所以,我應該帶更多垃圾下山
並期許自己可以不要在山上製造那麼多垃圾。還要背下山很累。(咦?)


四、既然提到瓦斯罐,那就瓦斯罐
離開奇萊山屋的時候再次發生每次打包時必發生的「這個瓦斯罐是誰背的?」事件
暫時忘記拿了是沒關係,但講了好久就是沒人要認領這會讓我很生氣
「你它嗎的連自己背了甚麼都不知道嗎?!」
當然這次是因為我懶得等到有人肯出來認領所以就多拿走了一罐
如果我是領隊,我會逼大家從背包裡拿出瓦斯罐讓我檢查一遍的(兇)。


五、行進中
我覺得走自己適合的速度就好了(雖然這次舒服的速度也太慢了!)
只要不是嚴重偷懶或真的慢得太誇張,都沒有必要趕
而且如果我是被趕的人,我會因為不爽心情不好所以走更慢。

我不是習慣等人的人(因為我都是被等的?!)
但是我覺得每個人都不應該被拋棄
尤其是當有人走得很累的時候,會更努力陪他走下去
這種心情不知道何時怎麼培養出來的(就是這麼默默)。


六、很吵鬧的社會隊
基本上社會隊向來被學生隊看不起
但是看不起的點是甚麼,大概要好好想想
姊姊是甚麼樣的情況下帶這麼多人來爬山?
還有很多值得我們了解的事,別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了。

晚上睡覺真的很吵,我們不必用大聲說晚安的方式要他們閉嘴
好好說不行嗎?其實我都已經準備好說詞了XD
心態是甚麼?


七、學長霸權
Tony被欺負大概就是這樣了吧!她本人可能也沒到這麼介意
一直這樣的白色恐怖,我也只能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我最介意的是人家在車上很不舒服了還要損人家。

在不知不覺中帶給人的觀念,這時候的我看會覺得害怕
「爬山就是要這個樣子!」
最麻煩的事,社長大人你竟然動搖了阿阿阿阿阿阿阿阿!!!
這樣對嗎?挺你的夥伴阿!!!!!


八、自己
我太愛抱怨了。
我都沒有運動,實在該好好運動。
所謂的嚴以律人,寬以待己。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書】人生至少歐北來一次

去年夏天在一個時常午後暴雨的台中山區
幾乎全部的人都下班回家,我還坐在廚房裡
突然出現一個陌生人,他說旅遊記者
朋友建議他可以到這裡來找靈感
(這個時間也太詭異了吧!)
我去找工作人員:「呃…有記者說要採訪…」
剛好還有尚軒和倚惋都在,接受採訪好像是尚軒該做的事

但既然是對部落有興趣,怎麼能不請倚惋姊出馬!
我坐在旁邊聽他們聊
他似乎也是個假部落人
雖然在台中長大,但現在是個阿美族人

他們達成一個共識,要馬上了解一個部落並報導實在太突然了
並不是不給採訪,但畢竟一個報導對部落的影響也可能很重大
因此不能不謹慎
即使如此,雙方還是相談甚歡
還要到雪山坑續攤,我說那我就不跟了(我當時為何不跟啊?!)

後來倚惋說他和那位記者竟然有共同朋友
給自己和對方一個機會可能發現更大的天地的意思

那位記者就是阿達
也因此我開始追蹤歐北來的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obltaiwan?fref=photo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心】發洩

就只是想要發洩跟吐槽一下

大部分的人化了妝以後都會變成正妹

但原本就凹凸有致的臉化了以後竟然變恐怖了

我對這點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然後還那麼多人按讚說正妹

我只能說,我沒有看過比這個更恐怖的臉了阿阿阿阿阿!!!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文】服貿協議對臺灣老人照顧的影響與危機/老趙

有的時候不得不佩服趙浩宏這個人,很會做事、很有想法也很會領導,有的時候看到他有關研究所的動態都會讓我覺得應該去讀研究所,或者我讀書好像真的太不認真了,但是我對於「老師的威權」的恐懼似乎還放不開,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我不認真念書所以心虛,哈哈。總之,對於趙浩宏這個人,我好像比較習慣嗆他。
服貿協議對臺灣老人照顧的影響與危機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生趙浩宏
2013年六月,難以忘記,正當我與幾位教授老師討論台灣老年長期照護許久以來的諸多問題與改進建議的那一日,忽然稍來了令人震驚的消息。中華民國政府竟然在所有人民渾然不知的情況下與中國簽署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並且其中還包含了長年以來學者與社會工作者們一直在防範商品化與營利化的社會服務業(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福利機構)。雖然執政黨政府在社會福利政策上一直以來都不太友善,但當下依然難以相信,我們的執政黨竟然在追求經濟利益與外交發展上,那麼輕易的就把人民最基本的福祉也打包奉上,將老人的健康與照顧需求兌現賣出,這樣的貿易協議明顯超過了經濟考量,但為什麼會有這麼異於其他服務產業的項目呢?我們在黑箱過程之中無從得知,也因此必須更審慎防範。
1秘密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2協議中包含社會服務業(這是不該被商品化和營利化的「福利」)
3老人的健康與照顧需求被政府賣出,此協議明顯超過了經濟考量
老人照顧的重要與政府應盡的責任(小標下得有點怪XD)
隨著人口的快速老化,老年人的照護早已成為許多學者近幾年來積極想解決的社會問題。尤其在2012年以後,人口學家已經依據生育率與死亡率推估出台灣將在往後幾年進入嬰兒潮老化後的快速老化時代,並在2016年,超過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將超過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並且在2051年,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將達36.97%,屆時每3位國民中,至少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人,而老年人口約為幼年人口的四倍,這將使得家庭負擔倍增,需要新的老年照護機制來面臨(「面對」吧?)人口挑戰。也因此老年照顧(到底是照護還是照顧?)系統的建立更是決定了全體國民的未來,影響的層面絕對凌駕於經濟、政治本身,而隨之而來的世代正義、稅收分配、退休制度等各種問題也會因為政府對於老年長照的政策方向而被受影響(這句也太長、太不順了一點),也將反映出政府對於人民基礎生活的態度。
而政策的價值取向在老人機構上若是採取開放市場的方式以後(這句也有點不順),將會具有承先啟後的效果,影響日後對於社會福利模式的發展,我們將難以預料在第一波之後的後續開放,是否會讓托育和教育單位也走上市場化的途徑,造成有錢人才有妥善(被)照顧機會的社會不平等問題,加劇已經非常嚴重的貧富不均情形。
小小心得:浪浪本人的論述語句邏輯有點不好XD
中資多元投資下的市場控制
然而,政府在這次的服貿協議上卻做出了最糟的政策起始,除了將老人的生活保障當成商品開放投資以外,服貿的通過也等同間接允諾社會福利服務是可以被投資客用來當生財工具的。儘管政府在這方面丟了一些看似給予中資限制的煙霧彈,但事實上的影響衝擊卻被政府利用四兩撥千金的方式轉移焦點(這兩句的意思不是一樣的嗎><),把福利服務的開放問題只著眼於單一機構的資金比例多少和機構代表人是中國人還台灣人,模糊了背後的真相。
無論是一般服務業還是福利服務業,在討論服貿中單一產業的開放時,並不應該忽略中國與台灣資金體質上的差異。尤其是中國資方在ECFA上的全面開放與多角化經營所連帶增加的影響力,除了會實現在機構入資本身以外,中資現在所開放投資或日後將開放的藥品及醫材、健康食品與老年餐飲,與各種跟民生有關的商品所造成的市場力量都將增強中資老人機構的競爭力(我有問題:為什麼?經濟學不好…)。此外,中國的投資一直以來具有多元經營且資金巨大而集中的特質,只要他們願意,低價競爭卻不失品質的機構聯盟的模式很快就會壟斷台灣的市場(意思是大家都希望使用中資的機構嗎?),而接下來的價格控制將讓政府不再能確保所有人民的需求都能被保障(意思是政府無法管制中資機構嗎?),市場壟斷以後的價格提升也會近在咫尺。所以反對服貿中的福利服務業是我們必須堅持的。
實實在在的援助中國發展協議
然而,台灣的老年福利服務市場一直以來都沒有明顯資金缺乏的情況,反而有許多民營機構出現無法滿床和勞動環境惡劣(致,真的很賤耶,還抓錯字)使缺乏人力的問題,那為什麼突然出現社會服務業項目於協議中?其實更大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希望發展國內的老人照顧事業,並以台灣現有的資源來援助中國的服務業成長,解決朝向社會福利發展下同樣面臨的高齡化問題。
而相關的發展傾向其實在中國的「十二五規畫」中便可以清楚看見。中國官方在20112015年間的第十二個五年計畫中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明示,「積極應對人口高齡化」和「加強殘疾人事業」為五年間的重要目標,並且明確將量化目標於文本中訂於「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而這個目標對於2040年以前老年人口將超過四億的中國政府來說實為一大難題,因此開放一直以來被中國視為同一個國內經濟區的海峽西岸與台灣,吸收台灣的經營人才,和模仿相關產業,勢必對於中國老人事業財閥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更能將中國資金遣送來台造成影響,實為一箭雙鵰。(這個觀點滿酷的XD)
當然,服貿確實能讓少數台灣經營者也能去中國賺錢,也有被陸商高薪聘用的可能。但台灣也將因為服貿而失去老年事業的本國資金和人才,換成中國的資金與潛藏的政經影響,而且將破壞台灣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有嗎?!是說學者吧?不是說政府吧?)福利服務非營利發展趨勢,造成老人生活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差異。而這樣的發展下,台灣本國到底得到些什麼利益?而這種(你的連接詞…)禍國殃民卻支持中國發展的政策,除了讓我們可以看出台灣政府對於國家發展規劃的用心完全無法和中國政府相比,更顯露出台灣的政權簡直像是中國的地方政府一般,協助祖國發展。
小小心得:如果不了解老趙的意識形態,會有點難看懂這段在講甚麼。然後既然是要講台灣政府莫名地在協助中國發展,我就不嫌棄你沒有說明台灣政府如何禍國殃民了,但是你上一段也沒有說清楚啊!?
以和平統一為目標的黑箱條約
不做回應的中國官方和無論如何都要順從中國的台灣總統,明顯在服貿的協議上無法讓人民順服。也許有些人的關注點在於服貿的壞處或者是只有少數既得利益者能獲益,但我必須指出中國方的資料讓大家了解,整個協議的背景並不只是在經濟層面,政治因素其實佔了絕大多數。而中國的動機其實就在影響服務貿易深遠的「十二五規畫」第五十八章的「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中,該章節明顯說明全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是和平統一的重要方式,並且將推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協商當作第十二個五年計畫下的統一手段。然而在中國都毫無避諱的以明文宣示他們的方法與目的的情況下,台灣的官員不但不反對也沒有告知人民當前所面臨的侵略手段,反而試圖閃躲可能的質疑和挑戰,以黑箱的方式在去年六月無預警簽同,實在令人民無法接受,更有理有質疑政府對於人民的忠誠。
雖然貿易協議在全球化的發展下是一個重要且無法避免的趨勢,而且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也有可能無法避免,但是無論站在經濟發展還是國家安全的角度看來,目前的協議都過於草率,將老年人的福利服務葬送於外交和經濟協議中也無法讓人接受。所以,人民應該為了你我的未來,針對福利服務項目列於服務貿易協議中的荒謬,表示堅決反對。
總心得:怎麼覺得標題應該是「服貿協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以開放老人照顧服務業為例」之類的= =?我好像沒有很清楚看到老人照顧服務會如何被影響阿…還是我的閱讀能力太差了??然後資料來源可以附一下。



【講】2014/02/18我的社會實踐之路/李根政

@出身:於金門,單打雙不打的年代。由於是軍事管制地區,猶如大型的軍營,因此相當渴望自由。

@總是要走過之後才知道失去了甚麼。(這段我已經忘記在講甚麼= =)

「文字」的力量:包含了「形」與「義」。
《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

@藝術與創作:年輕時不斷努力想要追求某種藝術價值,但現在藝術反而成了一種放鬆,而且做得比以前更好。同樣地,一步步了解社會後,似乎就能重新在認識社會。每一次的改革,無論結果好壞都更有動力。不能只是單方面地奉獻,想要影響別人也沒那麼容易,要不斷的挑戰自我、思考自己到底可以做多少。
這段應該是說,根政老師與社會運動之間,猶如他與藝術創作之間。

@政治運動與社會運動之間:可以看「紮根,讓社會力培養之新的政治力」(附錄)。

@造假的:學校教育、控制、學生表裡不一,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政府之於人民如學校之於學生。

@運動社群對社會價值有良好的想法、社會才會有希望,第三部門是重要的,而且應該是專業的、常態的,但是社運工作者到底在做甚麼?→花很大的力氣在教育社會、或讓社會認識NGO,透過街頭募款的過程與社會對話(如:綠色和平)。

@宣傳地球公民基金會:
1關心議題:工業汙染、能源與氣候變遷、山林水土
2實踐:教育及出版、遊說及提出政策


其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根政老師很期待有人願意參與社會運動的臉,很想實質做些甚麼啊!!但是實在不知道應該怎麼開始,從關心一個議題開始嗎?從寫些心得評論開始嗎?從參與志工活動開始嗎?…然後呢?打滾了這麼久,總該混出點甚麼吧?我想不出來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QQ

@附錄:
札根,讓社會力培養出新的政治力
李根政(台灣綠黨召集人)
台灣經過二次政黨輪替,讓我們看清楚國民黨早該走入歷史,民進黨同樣無視台灣的永續發展、公平正義,欠缺內部自省與改造的能力。歷任執政者推動的不公不義的政策,正持續破壞環境,拉大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的矛盾,同時危及公民社會所依賴之民主根基。顯然,是該從源頭挑戰政治權力的時候了。
然而,在民進黨之外,一部分的社運工作者,從來沒有停止過組織「進步的新政黨」的想像和嘗試,但至今為什麼還是難成氣候?台灣當前需要的新政治勢力是什麼?代表什麼樣的新價值?如何具有扎實的政治實力?
1998年,我開始參與環保運動,很快就傳來耳語「李根政是為了要選舉,才出來搞運動!」。這句話透露出的意識是:從事社會運動的人不該有政治企圖。
參政,不是所有公民的權利嗎?
社運工作者往往是最具理想性,深入草根的人士,為什麼不該參政?
或許是:台灣從戒嚴時期的社會運動,集結成黨外勢力,進而成立民進黨的過程中,一些對參政有企圖的人士,利用社運舞台取得參政的門票,但欠缺堅定的核心價值,取得權力後馬上背道而馳,因而讓社會對於有政治企圖心社運工作者中,懷著強烈的不信任;或者政治的黑暗已深植人心,集體社會已產生一種絕望的無力感,認為清白的人最好不要去染黑。
十幾年來,我身處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努力的從事環保運動,不敢輕言參與政治活動。在此同時,我們也眼睜睜的看著國、民兩黨腐化而無能為力,公民運動不約而同的畫出一條參政紅線,等同於默許參政變成家族世襲、二大黨內派系利益分配的專利。
我們似乎放棄了台灣要有「好政黨」和「好政治人物」的想望,只能從「監督」、「參與」的角度影響政治決策,或者期望腐化的政黨能夠起死回生。現實上,相較於台灣盤根錯根的地方政治勢力,公民社會的支持者可能還是「空氣票」,也讓我們不敢想像,這些社會力能否轉換為政治的實力。
然而,數十年來,台灣的社會運動正在實踐一條出路。從鄉村到城市,從山林、平原和海之濱,許許多多的個人、社區、社團、社群,在草根、街頭、社區進行各種社會改造,抵抗不公平、不公義,捍衛當代利益及跨世代的正義,在行動的過程,正不斷體現、呼求落實到每項公共決策的深化民主,讓「愛台灣」不僅是政客口中空洞的口號,而是前撲後繼保衛鄉土的真實行動。筆者認為,這些運動不僅在創造台灣的新價值,更將影響產業經濟政策,也正在匯流根植於土地認同,堅定的國家意識。
百年來奠基於「人民當家作主」,反抗被殖民、壓迫而產生的台灣意識,如果能和這波土地認同運動,加上人權、自由民主、社會公平的普世價值結合,就有可能建立起一個進步國家的骨架和血肉,成為有根的文化活體。我認為,這是新政治要引導的新價值,更該帶領國家走向新的未來。
因而,新的政治運動必需將數十年來累積的進步社會力,厚植為新政治勢力的土壤與養份。不該只是整合厭惡二大黨的政治勢力,或是頭人加媒體露出的空包彈,更不能只有曇花一現式的選舉操作。
首先,要集結持續進行民主深化,開創社會新價值的各界人士,透過紮實深入的社會對話,在價值理念、政策、日常實踐等層次,認知彼此的差異,尋求共識,形成新的國家發展總路線。
其次,政治工作者的意志、格局和視野,將會決定一個政黨發展的取向。因而,應集結更多人才共同扛起世代責任,包括擔任候選人、組織工作者、政策智庫等,共同創造良好的政治文化,讓前撲後繼的新世代得以在健康的土壤中,實踐進步的政治路線。
台灣綠黨在這波新政治勢力蘊藏的運動中,將以正面、開放的態度,謙卑的向草根智慧學習,希望有機會共同開創嶄新的參政模式:連結積極的公民,進步的社運人士,為台灣的政黨政治注入活水,而且正向回饋、壯大公民社會,創造從社運到參政之間的良性循環,而非被主流政黨收編的單行道。

同時,我們體認到:政治實踐,是透過行動不斷累積選民信賴的過程,這波政治運動,一定要向下扎根,才有可能突圍。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講】大家來選村里長

社會福利理論期中報告題目要我們假裝自己要選里長,想像自己的里民有甚麼需求、可以給甚麼福利,以及市長和總統可以幫我們甚麼。
總之就是沒有認真準備所以講很爛。

里長,如果認真的話其實也超多事情可以做,但比起社區發展協會可能有少一點,因為協會可以寫方案、主動做建設,但里長的名目是無法取得捐助的,里長很像消極的社工,只是把政府資源提出給需要的民眾使用,但里長不必挨家挨戶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因為那些人自己會去找里長。是嗎?
回過頭來看看我住的社區,里長在做甚麼呢?社區居民到底又過得如何?人口特性是甚麼樣子?我想我的社區是典型的沒落農村,而保守的態度也讓居民不會要求幫助,這只是我目前觀察到的,真正的情況到底如何,似乎還要多了解,例如有沒有無法協助的身心障礙者?年的獨居老人?那其他看似沒有問題的人士花費多大的力氣才沒問題的呢?
其實我偏好的是帶動社區的生命力,增進居民的向心力,這件事應該不會太困難,畢竟我們就是這麼小一個社區,還有發展良好的產業、照顧我們的農民。好吧,這不是一好政見,雖然以農業為主,但畢竟農民也沒那麼多啊!!
我們對裡的建設和里民需求提出許多想法,這些想法怎麼好像從來沒有人提出來?其他人都沒有想到嗎?可能的原因是人民都習慣靠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從來不期待政府能為自己做甚麼,政府應該為人民做的應該很多!但人民的確不會要求,甚至覺得不應該要求!光是要扭轉這個想法就很困難吧…我們應該試著讓民眾了解,政府應該主動為民眾做事的,甚麼是我們可以靠自己就好、甚麼是我們可以用公共參與的方式進行。
一些當地的議題,『把農地賣掉就可以賺很多錢啦!』不!天哪,我好怕BOT跑到我們家來,但是農民又是怎麼想的呢?『我也想要住新房子啊!』真正該努力的是當地人的需求,了解了以後關係大概也打好了,到時的政見讓大家知道換我做里長有多大的好處,每月50K的薪水大概就不難。
再來男的就是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福利政策?如何連結這些政策讓居民使用?大概吧!接下來的任務:
1地方誌:有關竹仔坑的發展歷史
2居民的需求?人口群在哪裡?
3有哪些現行的福利政策?

想回家選里長了!!!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影】哈卡巴里斯

哈卡,就是石頭
巴里斯,就是敵人

一群泰雅族人趕走了原先住在哈卡巴里斯的人
他們留下了大量石頭堆出的部落
因此泰雅族人用「哈卡巴里斯」形容這個地方。


雖然是很久以前的紀錄片,但我最近才看,但總之是看了
看了之後更增加對南澳地區的喜愛
總是先了解才會喜歡嘛~

泰雅族從南投一直遷徙到南澳
日治時期南澳各社群的泰雅族被趕下山,遷村到東澳、寒溪等地
而金洋和哈卡巴里斯是最後下山的一群人
哈卡巴里斯有一部份人遷到了寒溪,一部份則是在武塔。
(寒溪在古魯林道那邊,有空去逛逛~)

《哈卡巴里斯》是跟著主角Hayon回家,也介紹了他成長的過程
小學的時候他每天從哈卡巴里斯走到流興國小上學,也太遠了吧!
現在的我們再去走南澳的山裡,總覺得路途好遙遠
而那個年代的Hayon竟然有辦法指出當時每個部落的位置
廖英杰先生跟著Hayon走了一趟南澳,發現他指出的各部落的位置幾乎和地圖上一樣
而且這是四十年的記憶
我覺得深深感受到一個人和他成長的土地的連結可以這麼強烈
如果哪一天我們家也變得像流興社一樣,我有辦法認得出來嗎?
(最好是不要被賣去蓋豪宅…)

如果可以當然希望留在祖先的土地上


「獵人」也是很吸引人的一部份

獵人和大自然和平共處,不只捕山羌,也會捉蜜蜂、捕魚
*捕魚:用Tabu(某種植物)的根迷昏河裡魚,方便捕捉,藥效不是永久性的,而且一年只能使用兩次。


我開始搞混我喜歡的到底是「與家鄉的連結」還是「與大自然共處」了

然後非常後悔當初到流興沒有好好晃一下
我們有走到一樣的房子啊!!為何沒有看到國小!!
而且這才是真正去流興的意義阿!!不是只是去走一圈累死自己而已!!
O型就會更值得…覺得應該還要再去一次= =+
然後再走個南湖束穗之類的(自刁)。

找尋遺忘的泰雅祖靈 《哈卡巴里斯》南澳首映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轉】頑皮公主不出嫁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國家裡,有一個長得美若天仙、又很有很有財力的公主,許許多多的王子都衝著她而來,想把她風風光光的娶回家,但是公主只想和她的寵物住在一起,死都不肯出嫁,因此國王便張貼告示說公主要相親。

可是公主並不想要出嫁,於是,她出了很多很可怕的法子考驗各國的王子,她要第一個王子陪她去飆車,但是王子嚇的屁滾尿流、狼狽不堪的回家去了;公主要第二個王子去餵她那可怕的毛毛蟲怪物,王子嚇的拔腿就跑,再也不敢再進來城堡裡,許許多多的王子也都禁不起考驗,失望心像碎掉的玻璃一樣,無法再修復,但是最後也必須面對現實,可是心裡還是覺得不甘心,含恨的回家了。

她的父母很生氣,氣的火冒三丈,要她再去多找幾個有才華的王子,可是公主不想再相親了,可是,有一個長得很帥、很有才華的王子慕名而來,剛好符合國王和皇后的標準,所以公主決定要把她嚇跑,讓他向其他王子一樣不敢回來,不過,不管是飆車、餵毛毛蟲,都沒辦法嚇跑那個王子,不論是甚麼東西,那個王子都不怕,公主別無他法,只好獻上深情、帶有魔法的一吻,只聽見一聲「霹靂啪啦」,在一瞬間王子就像魔術般,變成了一隻又臭又醜又噁心的癩蛤蟆,他很生氣,開著他的法拉利跑車,頭也不回的衝出城堡,公主達到了目標,高高興興、歡歡喜喜、心滿意足的回家去了。


許多人聽見那個王子的遭遇,覺得好可怕、好恐怖,都不敢來求婚了,從此以後公主和她的寵物們,過著沒有人打擾的快樂時光,她決定永永遠遠都不要出嫁,陪在國王、皇后的身邊,做一個快樂的公主。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山】南北插縱走(下)

時間怎麼算都來不及去北插了,只好跟叉路口拍個照下山
這個叉路口發生的事情不便在網路上提及XD
總之下山一路上都是人,最討厭背大背髒兮兮還遇到一大堆遊客之類的人
而北插是我印象中最不想遇到人的地方
因為走北插的人差不多就是兩種:
1「哇!從南插來耶!厲害唷!」(走兩天很輕鬆,當之有愧)
2「南插我也有走過啊,我一天就走完了,走了15個小時,你們還走兩天喔?」
(跩闢阿,姊走兩天,兩天加起來也沒有15個小時阿,還重裝耶)

還有一樣跩闢阿的阿婆,看到我們背大背說她也想背
她就挑了我的去背,我看起來背得很輕是嗎?好吧,是加帳篷大概也沒17吧
還說他當年去南湖也有背(不然是不用背嗎?也太爽),很久沒背了
這個阿婆讓人佩服的是她的膝蓋!
落差這麼大的路以這個年紀的膝蓋重裝走真的超強!
不過不爽她跩闢阿所以即使輕裝也要在後面押她、給她壓力。(很幼稚)



郁庭妹妹累了,嚮導大人等她走到剩下兩步的時後又繼續往前衝
如果是我一定超不爽的XD,終於他們在一個詭異的地方停下來了
嚮導大人說要拆背包,我說,要不要到平的地方再拆?
一看,根本沒幾步就到木屋遺址了,何必在這種狹窄的斜坡
好吧~那我不打擾你們~先下去玩囉~
這次的保持乾淨計畫有點失敗,主因是北插叉路口到木屋遺址這段路實在太髒了

在木屋遺址準備在出發時,在叉路口遇到的兩個女的下來了
她說「你們還在這邊喔?」(靠杯玩一下是不行喔?)
還要笑咪咪地跟她說「玩一下就要出發了︿︿」(靠)
當下還很幼稚的以重裝強押她們的輕裝速度,跟得很緊
實在是因為背包其實不重、而且路太平要超車恐怕也沒問題。



雙背的小胖走得有夠快,無裝的郁庭也都快跟不上
終於追上他們是因為背包歪掉了要調一下,我和昆諭就先衝去會師點了
這條路真的是有夠臭有夠長的,果然因為想快到目的地覺得比假山頭還累
一路上一直問有沒有看到一群人。

終於看到東滿越嶺點的一大群人,心裡有種感動
看得出來這一大群OB們一定也很激動,看到我們像看到當年的自己
不過還有兩個人還沒出來,OB馬上派出兩位強壯的學長去幫忙
南北插隊到齊的時候,如果OB們夠年輕應該會用尖叫的吧!XD
馬上就一大堆吃的喝的遞上來,簡直就太開心了啊!

認識了還有在爬中級山的阿花學長
他說原定的中嚮路線真是太讚了!!
想說OB下山應該不快,我們可以多休息一下再出發
果然還是追上了~
學姊提醒我們橘子要記得拿,會的,我們會記得拿回去…



在下山的路上的一間土雞城聚餐
這群人吵吵鬧鬧的,不敢相信他們從十幾屆到三十屆都有
開心吃飯、喝酒、唱歌,其實我學到的山歌調調真的很不一樣
只是學姊示範之後可以馬上改一下XD

原本沒有那麼喜歡的OB,變得很讓我喜愛
山社這個地方把大家連結在一起,沒有年齡的差距
真的很驕傲有這些學長姐們!

回到社辦收好裝備,和昆諭坐車回台北
他看起來真的好累,好可憐的樣子…

下滿月圓時看到的北插方向,早上我們像神經病一樣在雲裡面走。


*和不同階段的學弟妹爬山也是挺有趣的
偷偷檢討一下這個隊伍和學弟妹:
1昆諭:走得很慢…而且不承認是背太重,有很多原因可以調整。我覺得主因是背負能力不佳,畢竟昆諭的身材不可能馬上就跟睿瑜一樣雙背飆車,這是需要長時間訓練的,慢慢來吧;再來可能是打包的問題,這傢伙每次背包明明就沒甚麼東西但是背包都會很大,這非常可疑,背包打包不好重心就會歪,背起來就會很容易累;背包太爛也是個問題,背負系統支撐不佳那就跟沒有背負系統一樣。另外,對於行程實際行進的預估還很不準,常常在明明還差很遠的時候說「應該快到了吧」,不過這個需要經驗,也可以慢慢來,總之背負不要急、慢慢來,才有力氣練其他更重要的阿!
2睿瑜:能背能走、找路也還可以、又會煮飯,真是不錯耶!發展性也滿大的,目前缺乏的是照顧和帶隊能力吧,對於走太慢的人不太有耐心,應該設身處地想想萬一自己的隊伍也有走得慢的人要怎麼處理,尤其如果長天數的隊伍,像這樣衝、直接都幫忙背背包是不適合的。
3郁庭:是個好隊員,如果沒有意願在山野更進一步,可以發展周邊技能,例如照顧人的工作,如果有意願增進山野能力,找路和負重可以開始練習了!
4隊伍:因為人數少所以管理不難,但行進上有人員速度不一的問題,基本上我是因為第一天沒那麼趕時間(而且太快累了)所以不太管,第二天應該要有調整的自覺了,下次應該要注意這一點。

*一定會上北插的!一天走完南北插或隨便哪個O型都好,記得要帶橘子去…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心】停滯的相處

是說你對愛情沒願景、不願有所作為,到底再等甚麼、期待甚麼?
之前受了甚麼創傷?還是再等更好的開始?
這樣就跟你不教學弟妹爬山但在等他們出隊能做所有事一樣,不可能的。
現在不開心以後也不會開心的依據是,你完全不願改變現況。
只要願意努力,怎麼樣的未來都可能,何止是開心。
2014/03/17 07:14:52


真是夠了,我要記得此時此刻我在想甚麼。

一、人生不是只有愛情,而我認為這件事在我目前的生活中不是必要的元素,所以我也沒有在等、沒有在期待甚麼。
是阿是阿,現在我感覺沒那麼需要「男朋友」這東西,但偶爾會因為想出去玩但又不想一個人去而感到恐慌,我只需要這樣子等級的關係吧。
我認為現階段的我根本沒有需要把愛情納入人生規劃裡面,這種東西的確可有可無,當初被發明出來的時候也只是人類一時的意氣,而且這種東西甚麼時候要開始都可以(因為你離開了一個爛人也不能保證下一個會更好,你錯過了一個好人還是不能保證下一個會更差),但是歲月不會等我、機會也不會等我,我怕我現在錯過了可以努力做我想做的事的機會,以後就再也沒有了。
我覺得愛情永遠有機會,反正你永遠都不知道誰是真命天子,那就把握你現在愛的那個人吧,但也沒有需要勉強在一起,即使沒有愛的人,生命也不會虧待你。
你說想找個可以一起度過下半輩子的人,而我還不錯。我也只有「還不錯」而已呀,怎麼不去找個「最好的」?

二、這跟過去的感情沒有關係。
好吧,也可以說有關係,過去發生了甚麼難過的事情,都會變成正面的力量,也許剛結束的時候總是很害怕被傷害,但不都很勇敢地馬上跟另一個人在一起嗎?
那些難過、痛過的經驗是我們現在和未來與人相處、愛人的基礎,沒有度過那些日子,我們不會有現在的成熟,愛情真的讓人更成熟(至少不會鬧彆扭),也更實際。

三、即使不教他們爬山,他們看著我們也多多少少會學到些甚麼。

四、現況好像沒甚麼好改變的,而且有的時候說想改也改不了,如果你想改的是我的想法,那更改不了。
不要想改變我、不要叫我改變,我連自己想改的都改不了(減肥失敗),我為何要做到你的要求?你要怎麼做是你的事,不要跟我叫不公平。
的確只要願意努力甚麼都有可能,但我認為那僅限於一個人的事情,你聽過多少兩個人一起努力達成幸福的故事呢?你聽到的是完整的過程還是結果而已呢?
我知道你要說如果我願意改變我們就有可能,你說一點一滴都在改變只是短時間內看不出來,既然短時間內看不出來,你怎麼知道改變是好的還是壞的?
我也不是不有所作為,我們現在的狀況根本就沒甚麼好作為的阿,放輕鬆吧,我還要問你在怕甚麼咧?

ps你它嗎的連自己以後要做甚麼都不知道,哪一點值得規劃到我的人生了啦???!!!


戴戴名言: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我們能夠解決的,因為我們真的太年輕了。
反正有一天會懂。